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 > 正文
从“引凤来栖”到“引凤长栖”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打造人才发展新天地
发布时间: 来源: 内蒙古日报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今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加大人才引育力度,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奏响“培育、流动、融合”的人才振兴交响曲。

  构建人才工作的“强磁场”

  “人才工作如同精准滴灌,既要广开渠道引活水,更要按需匹配结硕果。”日前,乌兰察布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同志介绍,该市持续完善人才工作体系,以精准引才、精心育才、精诚留才的策略,打造人才与产业双向奔赴的“强磁场”。

  乌兰察布市紧扣高质量发展需求,以“人岗相适、按需引进”为原则,面向全市征集事业单位岗位480个、重点企业岗位117个,覆盖8个旗县市区、15家市直单位及教育、医疗等重点领域和南大光电等重点产业企业,于春招和秋招黄金期开展高层次人才引进。线上报名与线下专场同步发力,组建引才团队奔赴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10余所高校开展“靶向引才”,已引进312名优秀人才签约事业单位,为基层治理、民生服务等领域注入新鲜血液。

  同时,为助力企业引才,该市创新“政企联动、云端搭桥”模式,组织43家重点企业赴区内外高校开展专场招聘,同步开设“云端引才代招区”直播间,破解企业用工难题。据了解,通过精准匹配,目前已协助企业招聘505人。

  打造人才培养的“聚宝盆”

  在人才培育维度,乌兰察布市构建起“塔尖精尖+塔基广阔”的立体化培育体系。通过实施“英才兴蒙”工程,已完成内蒙古自治区六类人才认定46人,获评团队项目、个人项目3个,获批7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造提供“源头活水”。

  集宁区第二实验小学以本校师资团队为基础打造名师工作室,全国模范教师吴秀芳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让学生们喜欢听、听进去、听得懂、学得会,是我对自己的要求。”吴秀芳的教学方法新颖而富有感染力,她利用类比引入式教学,创设特定情境,让创造性思维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下一步,我们将通过课堂教学、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教育方式,坚持‘五育并举’提高教学质量。”集宁区第二实验小学校长陈培宏说。

  不仅是教育领域,医疗领域和农牧业领域也在同步深化“名医带培”工程和高素质农牧民培育项目。目前,乌兰察布市已培育出本土教育、卫健、农牧人才1710人,形成“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雁阵效应。

  筑牢人才流动的“蓄水池”

  在商都县广袤的田野间,总能看到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专家殷国梅的身影穿梭其间。这位被农牧民亲切称为“草博士”的科技特派团团长,用3年时间在黄土地上书写了一部“点草成金”的传奇。

  “作为一名科技人员,一定要把科技成果落在大地上,让所有的老百姓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组团式’帮扶的力量。”在殷国梅的带领下,科技特派团牧草产业组成员共引进饲草新品种35个,将饲草产量提高10%,同时建立了2000亩优质饲草核心示范区,全县辐射推广饲用燕麦面积20万亩。

  不仅如此,当地收获的燕麦草质量达到了国家二级标准,出售价格达每吨2400元。望着旱地种植的近2300亩由牧草产业组筛选引进的饲用燕麦品种,种植户包海龙说:“现在我种植的饲用燕麦能实现亩产青干草630公斤,每亩收益上千元。”

  通过实行科技特派员选派制度,180名科技特派员和198名“三区”科技人才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通过科技培训、生产技术指导、试验示范等科技服务,人才纷纷向基层一线流动。

  激活创新发展的“新引擎”

  在数字智能产业学院大数据实训室的一排排崭新电脑前,乌兰察布职业学院2024级大数据一班的学生们正聚精会神地聆听中软高级开发工程师郝利平的讲解。

  去年9月,乌兰察布职业学院与企业携手共建数字智能产业学院,学院先后引进12位企业一线工程师担任高校讲师。“我们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由学院专业课老师与企业教学团队共同制定的,学生从大二开始就以‘工程师’的身份分组承接来自企业的真实项目。”计算机信息工程系大数据与云计算教研室的刘永老师介绍道,这种“工程师授课+项目式教学”的创新模式,让学生在真实项目中锤炼技能,在实战中领悟专业精髓。

  不仅如此,学院依托华为、中软等行业领军企业的技术生态链,引入海量前沿数据资源与最新产业项目,校企教学团队动态优化课程内容,合作开发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技术课程,确保人才培养方向始终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如今,京蒙人才科创园内,20余家科创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创新平台成为技术攻关的“最强大脑”,以“梧桐树”效应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扎根乌兰察布。

  寻觅人才求贤若渴,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科学合理。走心暖心的人才政策持续推出,让乌兰察布市实现了从“引凤来栖”到“引凤长栖”的人才磁吸效应。

责任编辑:刘晓璇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