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召开“完成‘十四五’规划 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全面塑造发展新动能”专场。会上,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黄锋详细解读了“十四五”期间自治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关键举措与显著成效。
黄锋介绍,“十四五”以来,自治区锚定“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战略定位,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构建引育留用一体化人才工作体系,人才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截至目前,全区人才资源总量达346.5万余人,人才队伍结构持续优化,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智力动能。
党建引领强根基,凝聚人才工作合力
自治区高位统筹人才工作,调整成立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明确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办公室工作细则及成员单位职责,健全党管人才工作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各部门协同联动、社会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大格局,为人才事业发展提供坚实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
政策体系提能级,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以法治化建设夯实人才工作基础,制定《人才发展促进条例》,推动人才工作法治化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人才新政“30条”与科技兴蒙“30条”精准对接,构建协同支撑的政策框架。2024年重磅升级人才工程,将“草原英才”工程全面迭代为“英才兴蒙”工程,推出涵盖经费支持、培养激励、礼遇优待等方面的12条高含金量政策,打造更具竞争性、开放性、系统性的人才政策体系,持续增强人才集聚吸引力。
改革创新激活力,畅通人才发展通道
开展11个地区单位人才改革试点,鼓励在机制运行、政策保障等领域先行先试、大胆突破。优化人才流动与评价机制,将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十四五”以来自治区层面通过该通道引进高层次人才2340名;打破传统阶梯式职称评审路径,允许优秀人才通过职称评审“绿色通道”直接申报高级职称,累计526名人才破格获评,让实干实绩成为人才评价的核心标准。
引育并举强队伍,夯实人才支撑基础
深入推进“两行动三工程”,充分激活用人单位自主引才育才积极性。连续五年举办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周活动,走进清华、北大等知名高校开展专项引才,以“一校带一域”模式吸引优秀人才扎根草原。“十四五”期间,自治区本级引进高层次人才1000余名,培育本土实用人才两万余名,引进培养入选国家重点人才计划人选50名,高层次人才引育数量创历史新高。
服务优化暖人心,营造优质发展生态
聚焦人才“急难愁盼”,出台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13项人才礼遇优待细化举措。建成并运行自治区“英才兴蒙”服务平台,为高层次人才赋予专属“人才码”,整合25项工作生活服务,让人才享受便捷高效的“一站式”服务,持续增强人才获得感与归属感。
“英才兴蒙”工程落地见效,高含金量政策释放红利
作为自治区突破性最大、含金量最高的人才政策,2024年7月出台的《关于实施“英才兴蒙”工程若干政策的意见》引发广泛关注,各项举措已逐条落地见效:
人才认定常态化推进:截至10月底,累计认定引进和本土培育一至六类高层次人才7564名,其中一二类人才32名、三四类人才277名、五六类人才7255名。认定人才中,生态环境、现代农牧业、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人才占比达46.6%(3527名),实现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经费支持力度空前:2025年统筹4074万元支持区属事业单位绩效工资补贴,为一至四类人才提供薪酬保障;2024年以来,为刚性引进人才发放科研经费1.03亿元(约为政策出台前三年总和的2倍),为52个本土人才领衔团队和56名青年人才提供科研经费3790万元,为人才创新创业注入资金活水。
重点人才精准任用:制定区直事业单位、本科高校面向区外公开选聘领导人员方案,推动符合条件的五类以上人才担任班子副职或学术副职。目前,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已成功引进或遴选相关人才,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引领作用。
服务保障细化落地:依托“英才兴蒙”服务平台,为所有认定人才注册赋码,4300余人登录使用,日均登录近220人次,累计提供医疗保障、金融服务等3400余人次。各地同步开展人才服务创新实践,人才发展软环境持续优化。
下一步,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将持续发挥人才工作牵头抓总职能,以“英才兴蒙”工程为核心抓手,深化引育留用全链条建设,不断提升人才引育规模与质量,统筹推进各支人才队伍建设,为自治区“十五五”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