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4785《旅游信息咨询服务 要求与建议》国际标准时,牵头团队曾面临线上咨询场景界定的难题:懂标准的专家不熟悉旅游信息咨询服务流程和内容,懂服务的一线人员缺乏国际规则思维。最终通过“标准化专家把技术、行业专家提需求、企业专家验效果”的三轮磋商机制,不仅成功将中国线上旅游咨询模式纳入国际标准框架,更培养出多名兼具ISO规则素养与文旅专业背景的核心骨干。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的学生正在开展国际游客景区标准化解说实践课程。 受访单位供图
自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简称《纲要》)以来,我国文化和旅游标准化工作进程明显加快,各项工作稳步推进。《纲要》指出:“加强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多层次从业人员培养培训体系。”
从文化和旅游行业的实践来看,亟须培养出更多复合型标准化人才。当前,业界已从多元路径探索人才培养机制,涵盖政府部门统筹培训、专业机构以及院校体系化教育等维度,为破解人才短缺困境提供了实践方向。
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
为深入贯彻《纲要》、持续推动《文化和旅游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及工作细则的实施,日前,由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和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主办的全国文化和旅游标准化工作培训班在福州举办。
自2024年在江苏扬州举办标准化工作培训班以来,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已将培训工作常态化,每年组织一次面向各省标准化工作人员的培训。本次培训聚焦标准化宏观政策、前沿动态、发展趋势及总体要求,围绕文化和旅游标准化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通过主题讲座、研讨交流、现场教学等形式,深入剖析行业现状、存在问题、体系建设及实施监督等方面的内容。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葛军莲评价,此次培训课程使她对新时代文旅标准化工作的战略意义和实施路径有了更系统的把握。在现场教学环节,智慧景区标准化管理的创新实践令她耳目一新。
“智慧管理平台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采集景区客流、环境等数据,并基于预设标准自动启动应急预案,生动展现了标准与智能技术的有机融合。”葛军莲说,通过培训她深刻认识到,做好文旅标准化工作要把握三个着力点:一是坚持需求导向,立足本地文旅产业发展实际制订、宣贯和实施标准,避免标准制订与应用“两张皮”;二是完善闭环管理,通过定期评估、企业调研、游客反馈等机制,确保标准实施持续优化;三是强化科技赋能,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标准实施的精准性和及时性。
兰州文理学院旅游学院教师许波也更加坚定了做好文旅标准化工作的信心。“我们将持续关注标准工作中的战略性、前瞻性、政策性议题,结合甘肃文旅行业热点、焦点、痛点问题,积极开展各类标准化技术交流,做好标准体系优化等工作。”他说。
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标准化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愈发显著。希望通过培训帮助各地文旅部门进一步强化标准化理念、增强标准化意识,掌握标准化管理的方法、提升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下一步将聚焦国际标准工作和国内标准起草人员的培训,着力提升行业标准化水平,以更好适配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简称“艺科所”)积极开展标准化人才培养工作,结合各级各类艺术基金项目开展标准化人才培训。
艺科所标准研究部负责人张素贤介绍,标准特别是技术标准是科研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艺术与科技融合发展人才培训”中,艺科所整合优质资源,课程涵盖文化标准化多个重要方面。在30天里为50名学员提供了系统的标准化知识学习和实践机会。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教师沈文潇将培训所学积极应用于音乐创作实践,通过跨媒介创作手法拓展音乐表达维度。在日常教学中积极引入智能技术,致力于培养兼具艺术创新力与科技实践力的复合型人才。贵州省话剧团副总经理郭嘉回到岗位后,在实践层面探索采用数字化舞台技术与沉浸式视听技术,显著提升艺术作品的叙事表现力。同步引入智能化项目管理工具,构建全流程标准化体系,提高团队协同效率。江西省文化和旅游研究院标准化工程师杨新反馈,培训为江西省文旅从业者提供了“标准化+数字化”双轮驱动的方法论,助力江西文化资源数字化转化与品牌化传播。同时,他希望进一步强化区域合作,针对地方需求订制专项培训,并搭建产学研交流平台,推动研究成果向地方实践转化。
标准是演出安全的基础性保障,艺科所与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共同主办了多期演出安全管理专业技能培训班。近200名舞台技术和剧场运营安全管理专业人员参加培训学习。7月至8月,艺科所还将举办北京文化艺术基金“舞台艺术与标准化技术融合发展人才培训”。培训班依托全国剧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开展,是培养和储备京津冀地区剧场领域标准化人才、推动剧场领域标准制修订工作的具体举措。
人才是加强标准化工作的基础性保障,张素贤建议持续加强文化和旅游领域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包括标准化科研人才、管理人才、应用人才、教育人才和国际标准化人才,让人才队伍在文化和旅游工作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产教融合下的国际协同
在文旅产业全球化发展的浪潮中,国际标准化人才已成为在国际标准领域提升国家参与度的核心要素,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副研究员方琳介绍,学院在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指导下,组建了由标准化专家、文旅行业学术专家及企业应用端代表构成的团队,共同推进旅游国际标准的制订与实施。
“在标准国际化工作中,人才是核心要素,而复合型人才矩阵是破局关键。”方琳进一步谈到,团队在推进ISO 14785《旅游信息咨询服务 要求与建议》国际标准时,曾面临线上咨询场景界定的难题:懂标准的专家不熟悉旅游信息咨询服务流程和内容,懂服务的一线人员缺乏国际规则思维。最终通过“标准化专家把技术、行业专家提需求、企业专家验效果”的三轮磋商机制,不仅成功将中国线上旅游咨询模式纳入国际标准框架,更培养出多名兼具ISO规则素养与文旅专业背景的核心骨干。
短短3年,这种项目育人模式便结出硕果,团队不仅完成了首个由中国牵头完成的旅游国际标准的发布,还主导了山地旅游、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人员培训等新领域国际标准提案,形成“完成一个项目、培养一批人才、带动一个领域”的良性循环。
“职业院校的标准化教育必须对接产业真实需求。”方琳说,为此,学校动态调整优化专业布局,增设民宿、研学、智慧旅游技术应用等多个新专业。以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为例,学校作为牵头申报且最早设置该专业的高校,利用浙江省教育厅设立于学校的中小学校外实践研究中心开展相关标准化研究与实践,不仅研制了两项行业标准,更以标准为指引构建起“研学课程设计—活动组织—安全管理”全流程教学体系,确保新专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吻合。学校还不断拓宽标准进教材、进教案、进课堂的覆盖面,目前开设的基础课和专业课中涉及相关标准化内容的占比达到90%以上。
实践表明,通过产教融合、国际协同等创新模式,可以培养出更多懂专业、通标准、会国际沟通的复合型人才。这些人才将成为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助力中国文旅标准走向世界。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