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青年汉学家 “汉学+青年”
日前,以“创新引领 数智赋能——让中文零距离”为主题的2025世界中文大会在北京举行。与会青年汉学家以汉学为桥,既在学术研究中探寻文明的共通之处,也在日常相处中书写民心相通的篇章。
本报记者专访了3位青年汉学家,听他们讲述与汉学结伴、与中国同行的故事。

班超正在教孩子们说中文。受访者供图
第一次见到布隆迪青年汉学家班超的人,大多对他的名字感到好奇:一名来自遥远非洲大陆的外籍人士,怎么会用中国东汉人物名字给自己取名?记者也向班超提出了这个问题,由这个问题,班超讲述了他与中文学习、汉学研究的故事。
2012年,布隆迪大学孔子学院成立,在数学系读书的埃蒂安·班库维哈因听说“在孔子学院上课,老师会教做中国菜”而产生浓厚兴趣,由此走进孔子学院。就是在那里,他的中文启蒙老师给他起了一个中文名——“班超”。
“那时我是跨专业学习。”班超用了一个很地道的词汇形容当时的情况,白天学数学、晚上学中文,时间很紧凑,但这并没有打消他作为初学者对中文的热情和积极性。
此后,班超一直往来于中国和布隆迪之间追寻他的中文梦:2013年,前往沈阳师范大学学习中文;2014年,回国完成学业,获得数学学士学位,之后专门走上学中文之路,并在布隆迪孔子学院任职;2017年—2019年在渤海大学继续学习中文,获得优秀毕业生称号。2019年,由于在“汉教英雄会”活动当中获得较好成绩,班超免面试,被布隆迪大学孔子学院聘用为教师,自此实现了从中文学习者到中文教授者的转变。
班超一直盼望能有更多布隆迪民众像自己一样,了解并慢慢产生对中文的兴趣。
为了给广大无法参与线下课程的学员讲解中文知识,2019年,他和布隆迪一家电视台合作,推出每期10至20分钟不等的汉语空中课堂,这成为布隆迪开展公众远程中文教育的首次实践。后来,该课程达成与布隆迪国家电视台的合作,“虽然课程时长缩短了,但传播范围更广,甚至连刚果(金)的观众也可以收看到。而且每节课只讲一个知识点,观众不会因为漏看上一期,就看不懂这期内容,很有利于大家入门学习。”班超说。后来,课程还上线网络,供网络用户观看学习。
2022年,班超又回到校园,开始在南京大学读博。即便如此,每次假期回国,他仍然坚持担任代课老师和志愿者,利用闲暇时间进行中文教学。
他还依据布隆迪中文语言教学的特点、现象及亟待解决的问题等,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在中国、布隆迪、美国、泰国、喀麦隆等国的刊物上发表文章,呼吁推进布隆迪中文教育本土化工作、促进中文在非洲的推广、提出针对非洲中文教学的创新性解决思路和方法——对于中文教学,班超始终很上心。
是中文教学者,更是中国研究学者。班超告诉记者,自己的愿望是本国民众不仅学中文,更要了解一定的中国文化。
如何引起他们的兴趣?班超认为,关键在于“选择和推荐中国文化中与布隆迪文化相似的部分”。中国谚语、成语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布中两国地理位置虽然相距甚远,但我们的先贤在‘人如何在社会中共存’问题上有相似的智慧理念,这能迅速在民众心中引起共鸣。”而这种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也刚好与教学遥相呼应——传统的非洲中文教学重经济、基础设施等话题讨论,文化交流相对占比不高,班超希望能够改善这一现状。
另一方面,基于在中国的亲身经历,班超也撰写关于中国社会的作品。在南京大学读博期间,他潜心研究中非关系,出版了专著《非洲孔子学院的使命》。这部作品从非洲人的视角,驳斥了西方政客和西方媒体的偏见,用真切感情和丰富案例,描绘了他所见的真实、立体的中国,这部聚焦中国研究的著作,引起了较为热烈的反响。
近年来,随着中非关系持续深入发展,越来越多中非企业开始展开业务合作。
其间,班超也凭借流利的中文和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理解,在不少合作项目中担任翻译和顾问,帮助中资企业克服语言和文化差异的困难。
为了进一步加深交流与合作,2018年,班超和他的团队成立了“布隆迪中文翻译者协会”,通过提供高质量翻译和文化咨询,帮助更多中国企业在非洲落地、拓展业务。协会不仅将中国与布隆迪企业等紧密联系起来,甚至还将服务延伸到肯尼亚、坦桑尼亚、加蓬等国家。
“我希望这个协会像一座桥,能借助大家的经验和力量,为多方合作搭建起更加高效的沟通渠道。”班超说。
今年,是班超学习中文的第13个年头。13年来,他见证了布隆迪大学孔子学院学习中文的人数从几十人扩展到4万多人,他自身也经历了从中文好奇者到中文爱好者再到中文研究者的蜕变。
展望未来,他期待更多同好与自己一道,教授中文、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非交流,做布中、非中友好交流的桥梁。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