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孟加拉湾到黄浦江畔,从国际中文教育的研究生到进博会的“文化摆渡人”,他用语言和笑容架起了一座跨越国界的友谊之桥。来自孟加拉国的上海政法学院留学生王力,通过志愿服务诠释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进博志愿精神,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从课堂到展馆:语言成为纽带
“您好,需要翻译服务吗?”在第七届进博会孟加拉国展台前,王力身着“小叶子”志愿者马甲,熟练地在中孟商人之间切换语言模式。这位在中国生活五年的留学生,已连续两届以翻译志愿者身份参与进博会,累计服务时长超200小时。
“我觉得自己的志愿服务很有意义,为中孟两国贸易交流出了一份力,这让我感到很自豪。”在首次参与进博会时,他帮助一名孟加拉商人与中国采购商达成合作意向。“我从早上9点谈到下午2点,全程不仅要翻译产品参数,还要解释中国文化中的‘诚意’和‘长远合作’。”当双方握手约定合作时,辛苦付出的努力让异国青年眼眶湿润。从最初只是想通过实践提升中文水平,却意外收获了比语言更珍贵的东西——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理解。

与志愿结缘,在付出中收获温暖
对王力而言,志愿服务就像一扇明亮而独特的窗,透过这扇窗,他得以窥见中国以创新为纽带,紧密连接世界的壮丽图景,也亲眼见证了中国在短短几年间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进博会越办越好,我们志愿者也要越做越专业。”这个孟加拉国青年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以更好地服务他人、展现形象。他努力学习相关知识,积极参加培训,力求在每一次志愿服务中做到尽善尽美。他相信,志愿服务精神如同纽带,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等毕业回国,我要把在中国学到的志愿服务精神带回去,让家乡也开出‘友谊之花’。”

进博会“新生”变成“老朋友”
作为一名孟加拉留学生,进博会与青浦区给王力留下了深刻且美好的印象。他表示:“进博会宛如一个全球科技与创新的“大秀场”,汇聚了世界各地的新产品、新技术。那些曾经只在网络图片或视频中惊鸿一瞥的高新科技产品,如今真切地呈现在眼前,让我近距离感受到中国科技发展的迅猛速度与强大力量,惊叹于人类智慧创造的无限可能。”
而青浦区则是一幅宜居宜业的美丽画卷。这里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交通网络便捷高效,出行十分方便。进博会期间,志愿者与工作人员热情专业,大家齐心协力为进博会服务,这种良好的合作氛围让王力深受感染,也学到了许多团队协作的宝贵经验。他也逐渐从课堂上害羞的男孩,转变为现在,能自信地在不同国家人群间进行跨文化的交流分享。
从孟加拉湾到黄浦江畔,从翻译桌到合作台,王力的故事正是进博会“开放、合作、共赢、担当”精神的生动注脚。当第八届进博会的钟声敲响,这位孟加拉国“小叶子”将继续用语言架桥,以行动践行——让世界听见中国开放的声音,也让中国看见世界青年奋斗的身影。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