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来华 > 正文
华大留学生乐当文化传播使者 让中国非遗“花开”马来西亚
发布时间: 来源: 泉州晚报

萧荷汶带领卫理福儿园的孩子学习制作漆扇。(受访者 供图)

  7月上旬,刚放暑假的华侨大学马来西亚籍学生萧荷汶就忙碌起来。整个7月,她计划在马来西亚多所学校开展8堂大漆文化公益课。这已经是她第三个暑假在家乡开课了,诚如她所言:“我想做中马两国文化传播使者,通过漆画这一艺术形式,搭建两国文化沟通的桥梁,增进两国人民彼此的了解。”

  连续三年开设大漆文化体验课

  “以前在马来西亚学校的孔子学院办过大漆文化课,今年计划扩大覆盖面。”萧荷汶从今年年初就开始计划课程。2023年暑假起,她陆续在马来西亚开展大漆文化体验课,此前她的开课地点集中在以华文为主要教学媒介语言的独立中学,“今年想把课堂开到马来人和原住民居多的国民小学,让平时较少接触到中华文化的马来西亚学生了解这项中国非遗”。

  7月5日,今年首场大漆艺术推广课程在马来西亚砂拉越诗巫市的卫理福儿园举行,第二场于8日在马来西亚DFC无国籍儿童中心举办,“这些地方的青少年大多是孤儿、单亲家庭出身,或是无国籍儿童,年龄最大的有18岁,最小的仅4岁。”课堂上,萧荷汶将教学分为理论科普和现场实操,讲述大漆的起源、发展历程和独特工艺,并现场制作漆扇,带领约120名青少年了解这项中国古老技艺。

  “这两场体验活动举办下来,我觉得比以往的反响好很多很多。”萧荷汶说,第一次接触中国大漆文化的青少年们对这项非遗都充满了好奇,“小朋友的眼睛都很纯净,眼睛里流露出对知识的渴望,让人很难忘。”令她印象深刻的是,有个四五岁的小孩子太矮了,为了学习制作漆扇,抢着爬到桌子上观看,还有一名十一二岁的小朋友临走时拉着她道谢:“谢谢CoCo老师,让我们有机会接触到这么美的东西。”值得一提的是,她在大漆文化推广活动上所用到的漆艺材料,全部自己准备。

  来泉求学与漆画结下不解之缘

  2019年9月,萧荷汶怀揣对艺术的追求来到泉州,在华侨大学开启大学生活。大二时期她在一堂选修课上与漆画结缘,2022年在导师金程斌的指导下,开始学习漆画技法。大四时,她以马来西亚传统风筝为素材,创作了毕业作品《寄托·乡情》,并于次年在马来西亚诗巫市美术协会会员书画展中展出,引发了广泛关注。出于对漆画艺术的热爱,她继续留在华侨大学深造(详见本报2023年12月7日第六版)。

  萧荷汶认真研究过天然大漆的历史,其发源于中国,基本可追溯至8000多年前。后来,随着大量华人远赴东南亚,用大漆髹(xiū)涂过的家具与漆器也随之被带到马来西亚,“不过大漆传统技法早期似乎没有被广泛引入,目前仅有少量漆器被珍藏在马来西亚的博物馆里”。大漆技艺在马来西亚的稀缺性,也坚定了她传播中国大漆文化的信念。

  去年中马建交50周年之际,萧荷汶在马来西亚策划并举办了“以艺为桥”中马建交50周年“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展览,展出来自两国12位艺术家的40多幅作品,在促进两国文化交流的同时,为两国友好发展续写了佳话。

  “做漆画考验耐性和毅力,有时不慎磨穿底漆,必须一层层重新上色,但我享受制作的过程。”萧荷汶将漆画创作比作一场“修炼”,也正是这份在反复打磨中沉淀下来的热爱,使她成为中马两国文化传播的使者。

责任编辑:刘晓璇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