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校园景色。
去年中秋刚过,我便在不舍与期待中启程,来到四季如夏的新加坡。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下,我进入南洋理工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开始为期一年的博士访学生活。沐浴赤道的阳光,翻开文学学习的新一页。
初到人文学院门口,看到“中文系”三个字以汉字呈现,细节虽小,却让我备感亲切。在这个华人占多数的国家,中文不仅是沟通工具,也承载着文化认同。我的新加坡导师开设翻译学等课程,与我在国内的研究方向高度契合,且将我带入更宽广的国际视野中。
学习期间,我跟随老师深入研读翻译文学,并有幸将自己的译介成果分享给热爱中文的本地学生。我意识到,在真实的跨文化语境中交流文学,是讲述中国故事更好的方式。
课堂之外,老师常带领我们这支访学小分队参与翻译学会、华裔馆的各类文化活动,我们来自山东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在新加坡这座多元文化交融的城市中相识、相聚、共同学习,留下了许多难忘的回忆。今年2月,我的国内导师也到访学校,一同探讨中国当代文学翻译中的主体性表达,计划开展后续互访,为跨文化文学研究注入更多可能。
生活中的点滴细节让我感受到温情。食阁里的一道道菜肴,都在诉说文化融合的故事。早晨一份咖椰吐司与南洋咖啡,午餐是肉骨茶、海南鸡饭,晚餐则回归熟悉的东北味道。新加坡学联为海外学子提供了温暖的港湾:组织大家观看国漫《哪吒》、欣赏相声演出。春节前夕,南洋理工大学中文学会举办的春晚融合中国功夫、小品、歌舞与新加坡本地风情,让第一次没有在家中过年的我,也在异国感受到了熟悉的年味。
新加坡天气多变。有时午后骤雨突至,我躲入街角屋檐,像一位观察者,在嘀嗒雨声中感受这座城市的节奏。阳光明媚时,我会漫步在鱼尾狮公园、滨海湾花园、牛车水……也许多年后,这些晴雨交替的日子会再次唤醒我的留学记忆。
新加坡虽小,却有英语、华语、马来语、泰米尔语四种官方语言,其高度融合的文化,为翻译文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现实语境。同时,我在这里结识了人工智能、数学等不同学科的青年学者,在新兴科技与人文研究的交界中受到启发。我在生活中切实感受到中新两国合作紧密,为青年成长创造机会,鼓励我们在各领域主动作为。
这段旅程已经落幕,却是我带着新思考的起点。愿今后的脚步,坚定从容。(作者系山东大学与南洋理工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