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留学 > 正文
人在海外思粽香
发布时间: 来源: 羊城晚报

  每当端午来临,人们就会想起二千四百年前的楚国大诗人屈原。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曾为楚国的三闾大夫,国家的栋梁之才。可惜怀王昏庸,不辨是非,听信谗言,弃屈原的治国良策于不顾,屡屡贬斥屈原。遭受流放,穷困潦倒,屈原抱石自沉汨罗江中,以死明志。人们为了表达对屈原的爱国精神的景仰,把他的去世之日定为端午节,并以划龙舟、吃粽子等形式来纪念。

  我在海外已经度过了三十三个端午节,由于少了大环境的氛围,也就缺乏了过节的热情,有好几次直到当天才知道端午节已到来。这次是一早就收到一位朋友发来的微信,一张热情洋溢的端午节问候图片,才知道端午节即将来临。

  昨晚与太太仔细回顾了在海外三十多年过端午包粽子的情形。我太太喜欢包馄饨、饺子、生煎包这类食品,但包粽子的本领一般,所以对包粽子缺少兴趣。几十年来我家一共包过七次粽子,有两次是朋友上门帮忙的。几年前有两位浙江来的女留学生寄宿我家,听说家里要包粽子时,其中一位主动请缨,她说曾在家里学过包粽子。果然,她包出来的粽子有模有样,送到朋友手里,称赞不已。自从她们走后,一直没有再包粽子,直到去年端午前夕,我心血来潮,自告奋勇要学包粽子。我在手机视频上看了好几遍包粽子的示范,觉得还挺容易的,但等到自己操作起来,真不是那么一回事。一会儿粽叶弄破了,一会儿糯米漏出来了,就这样经过一番折腾,总算“大功告成”。

  在没有包粽子的端午节里,我们有时会去商店买些现成的,有时朋友也会送粽子上门。前天女儿带着外孙女回家,外孙女有十七个月大了,活泼可爱,已经会走路,还不会说话,但也会从嘴里蹦出几个字来。给她们端出加热了的粽子,外孙女出世以来第一次吃,一口又一口,津津有味。看到小碗里的粽子吃完后,她不停地用英语嚷“more,more”……看到出生在海外的外孙女居然对传承了数千年的粽子文化情有独钟,不禁感到欣慰。

  记得当年家居上海弄堂里的石库门房子,楼上楼下,前前后后住了十几户人家。端午节前夕,家家户户开始忙碌起来,洗粽叶、淘糯米,自来水龙头旁的人川流不息,一天到晚忙个不停。从我懂事起,家里的粽子都是母亲包的,她老人家心灵手巧,擅长包三角赤豆粽和枕头肉粽,包出来的粽子齐齐整整,好像可爱的摆设品。

  当年上海的大部分家庭使用煤球炉,所以粽子也是在煤球炉上煮的,要花八个小时才能把粽子煮熟。整个石库门里的十几只炉子都在煮粽子,锅子飘逸出一缕缕的粽子清香味,整幢房子笼罩在浓浓的端午节气氛中。

  五十多年前,我曾和八名知青在江西都昌的一个小山村落户。当地的民风淳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劳耕耘,勤俭持家,但对于传统的端午、中秋和春节,从不马虎,家家都会热热闹闹地庆贺。端午节天刚亮,村民就忙开了,男的到生产队的水库里撒网捕鱼,后面还跟着一大群看热闹的妇女儿童。几十个男村民精神抖擞地站在由木盆架起的门板上,飘荡在茫茫水面上,奋力撒网,岸上不断传来一阵又一阵欢呼加油声。整个端午节的上午,大家都在高高兴兴地忙碌着,去队里领取鲜鱼、猪肉、豆腐。穿红着绿的小媳妇们挎着篮子回娘家,走亲访友的人们往来不断,村子里呈现出一派喜庆祥和的景象。生产队长、妇女主任和村民们也会给我们这些远离父母的年轻人送来粽子和点心,让我们深受感动。

  年年有端午,明年的端午还会来,祝愿亲朋故友都有一个平安快乐的端午节。


责任编辑:刘晓璇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