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留学 > 正文
抗疫中的郑大留学生:道不远人 人无异国
发布时间: 来源: 郑州大学报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郑州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有这样一批外籍留学生,他们没有选择归国而是留在中国,自愿加入到万众一心共抗疫情的庞大队伍中来。有人通过“郑州大学国际学生志愿者服务队”集体“作战”,有人“单枪匹马”为抗疫添砖加瓦。

  来自阿富汗的白龙、来自乌干达的杰比和来自坦桑尼亚的知识,就是“单枪匹马”为中国抗疫贡献力量留学生的典型代表。虽然由于一些客观原因,他们没有加入志愿者服务队,但他们也在尽己所能,为战胜疫情尽心尽力。他们或是捐赠医疗物资、搭建国与国之间抗疫经验分享的桥梁;或是笔尖传情,用文字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抗疫成果,亦或是创作歌曲鼓舞人心……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道不远人,人无异国”的新的时代内涵。

  搭起抗疫的合作之桥

  白龙是一名在郑州大学攻读医学硕士学位的阿富汗小伙。截至2020年1月28日,白龙所居住的宿舍楼中仅剩下8人。面对着不断攀升的确诊人数和每天家人强烈要求他启程回国的电话“轰炸”,白龙没有回国,而是与同事、老师和当地朋友一起留下来与新冠肺炎作斗争。他说:“我有责任与我的同事们一起并肩作战。”白龙向他所在的科室——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提出加入急诊室的要求。虽然出于多方考虑,白龙的特殊请求并未得到许可,但他没有放弃为中国抗疫贡献力量。

  身为中国的阿富汗学生协会的主要成员,白龙与几名协会会员取得联系,与他们共同从阿富汗购得2万只口罩,请中国驻阿富汗使馆将口罩送到中国,并得到了中国驻阿富汗大使王愚的赞许。白龙还参与了阿富汗学生协会组织的为300名国际学生和留在南京的少数阿富汗学生免费提供午餐的活动,不遗余力地发光发热,助人为乐。

  接受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采访的白龙

  “作为一个在中国亲历疫情的人,向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人民展示真正的中国就是我的使命。”白龙通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RI-PASHTO)和阿富汗国家电视台,向家乡的民众们展示了中国政府、社会各界和中国人民为控制疫情共同付出的努力,为阿富汗民众了解真实的中国抗疫境况贡献一己之力。

  接受阿富汗国家电视台采访的白龙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抗疫初见成效,而国际疫情态势却悄然恶化。身为医学生,面临来势汹汹、不断蔓延的疫情,如何将中国抗疫经验分享到阿富汗并得以运用?白龙与另外几名在华学习的阿富汗研究生和博士生共同商议解决措施并付出实际行动。他们与坎大哈、赫尔曼德省的州长和公共卫生部门负责人联系,并与郑州和南京市的医院进行了沟通,邀请他们召开视频会议与阿富汗坎大哈的医院分享中国的战疫经验。阿富汗的医务工作者、阿富汗驻中国大使馆和当地百姓对中国慷慨分享抗疫经验表示感谢,当地的电视频道也对这次会议进行了报道。

  坎大哈与南京的现场视频会议

  白龙是一个抗疫“行动派”:他和同伴们一起鼓励在中国的阿富汗商人向阿富汗卫生部捐赠口罩、检测工具和个人防护用具等物品;他接受了一些阿富汗电视台的视频采访,向家乡人民介绍中国抗疫的方法;他还联系并呼吁身处阿富汗的作家和医生将中文抗疫指南书籍翻译成普什图语,以供阿富汗地区百姓阅读。白龙的这些举措为阿富汗政府及时采取防疫措施和呼民众提高警惕、共抗疫情提供了很大帮助。

  中国驻阿富汗大使对白龙等人捐赠口罩致谢


  写给世界的抗疫实录

  杰比来自乌干达,在郑州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学习。出于对中国的信任,他在疫情期间留在了郑州,见证了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的全过程。他是中国疫情的亲历者,在看到外国媒体上到处流传的关于中国抗疫的假新闻时,他选择写下六篇关于中国如何应对新冠病毒的文章,用自己的力量来回击大肆流传的虚假谣言。

  他说:“我想和不在中国的朋友和家人分享我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并且有一些外国媒体的不实报道让我很气愤。”杰比写的其中一篇题为《新冠肺炎暴发期间一个困于郑州的乌干达人的故事》(Covid-19:A Tale of a Ugandan Caught up in Zhengzhou During Outbreak)的文章在乌干达全国性新闻报纸乌干达New Vision上刊登,向乌干达人讲述了中国与病毒斗争的真实故事。

  在这篇文章中,杰比写了在因疫情而行动受限时,郑州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为他们提供的诸多帮助。学校的老师定期检查学生们的健康状况,并提供给他们口罩和食物。文章还介绍了中国如何利用网络技术来传播疫情信息,例如如何用健康码进行接触追踪等。杰比创作的其他的几篇文章都被发表在他的博客网站上。

  得知文章刊登后,杰比十分欣喜,因为在全国性的报纸上刊登意味着全国各行各业的人都可以看到,中国真实的抗疫故事将会被更多的人知晓。他兴奋地说:“这篇文章带来的影响比我想象中的还要大!”杰比的家人和朋友也对他的这一做法表达了赞许,他们祝贺杰比的文章被刊登,也惊讶于他能说出外国媒体没有报道出来的一些事实。

  杰比最初还未完全意识到中国防疫措施的效果,但当他后来发现这些严格的措施反应及时且行之有效时,他对这些严格的防疫措施的理解加深了一步:中国政府这一有力举措是中国在这场人与病毒的战斗中取得卓越成果的关键力量。

  在杰比心中,中国在危难关头向需要帮助的国家伸出援手,是慷慨无私的国家。“就我个人而言,我很感激中国的所作所为。中国捐赠了许多口罩和设备给其他物资紧缺的国家,特别是通过大使馆和马云基金会给我的家乡乌干达捐赠物资,我真的十分感激。”杰比说道。

  唱给奉献者的跨国赞歌

  在一条短视频中,一位阳光男孩抱着吉他弹唱着一首英文歌——为了我(All for Me),干净的声音配合着动人的旋律,唱出了他创作这首歌的初衷。这个男孩是来自郑州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津巴布韦籍的本科生,他的中文名字叫作知识。

  津巴布韦籍的知识

  知识创作这首歌的契机很简单,但歌曲背后的故事却很暖心。国际教育学院面向全院征集抗疫故事,知识在三天内作词作曲,创作并录制了弹唱视频。知识在歌曲中表露了自己对于在抗击疫情过程中无私奉献的人们感激之情。

  “这首歌的主题是感恩,灵感来源于疫情期间在中国生活的几个月得到的温暖与帮助,尤其是郑州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以及我的辅导员为我的正常生活付出的辛苦努力,我特别感动。”知识说。同时,知识还通过新闻了解到很多医生、护士、警察等人奋不顾身去援助最危险的地方,他很敬佩他们,这也是他创作的灵感来源。

  在中国疫情暴发之初,不少在校的外籍学生很慌张,多数人决定返回家乡。知识在中国已经生活两年,对中国既了解又有信心,他选择留在中国。疫情期间,国际教育学院紧急购买并分发口罩、消毒液,为留在国内的外籍学生提供安全保障,在市场供不应求的时候学院也会给学生定期分发食物。国际教育学院的辅导员则会定时给学生们打电话询问近况并亲自家访。当学生遇到办理手续等较为棘手的问题时,辅导员会亲自来帮助他们。

  在隔离期间,知识最感激的是他的辅导员武晋南。疫情初期,在学生感到慌张的时候,武晋南一个一个联系、安抚他们。在不少留学生选择留在国内后,作为国际教育学院的辅导员,武晋南感到欣慰,更感到了压力。“我听到知识创作的这首歌时,感觉到他对中国和学院的信任和热爱,我们所做的事情原来孩子都看在眼里。”武晋南说。

  留在中国,知识的家人和朋友起初都很担心。他想通过这首歌告诉他们:学院把他照顾得很好,他很平安,让家人朋友放心。知识在歌词中写道:“你因我而做,但你本不必如此。”知识说:“我觉得这句话适用于很多方面,比如中国积极向其他国家捐赠物资,包括我的国家——津巴布韦。我觉得中国本不必这样做,但这个充满爱和责任感的国家去做了,我对此很感激。”

  在郑州大学,像白龙、杰比和知识这样主动为抗疫作出贡献的外国留学生还有许多。即便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他们依然践行着“道不远人,人无异国”的内涵,传递着团结合作、共克时艰的光与热,为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不懈努力。



责任编辑:贾梦溪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