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正文
李桓英:以信仰护苍生,“抗麻斗士”写百年传奇
发布时间: 来源: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李桓英(1921年8月17日—2022年11月25日)

  中国共产党党员,世界著名麻风防治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研究员。

  李桓英推广的“短程联合化疗”方法救治了数以万计的麻风患者,她倡导的“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被称为“全球最佳防治策略”,为我国乃至世界麻风防治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她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首届中国麻风防治终身成就奖,2019年荣获“最美奋斗者”称号,2021年入选“3个100杰出人物”。2021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李桓英同志“时代楷模”称号。

  今天是她逝世3周年,我们一起纪念。


  1990年4月,云南勐腊县一个曾经的“麻风寨”迎来新生。村民们身着傣族盛装,将亲手缝制的衣服献给女医生。这个名为“曼喃醒”(意为“新生的村寨”)的村庄,见证了中国麻风防治史上的一场革命。

  而主导这场革命的,正是几十年奔走于云贵川深山中的李桓英。

  破局:打破麻风防治困局

  1979年夏天,云南勐腊县的“麻风寨”来了一位不速之客。

  当李桓英走进村寨时,看到的是一张张因疾病而变形的脸庞,一双双充满绝望的眼睛。这里的村民被称为“琵琶鬼”,一旦患病,全家都会被赶出村寨,在偏僻山林中自生自灭。

  “麻风患者也是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他们更需要社会的关心、人间的温暖,更需要爱。”李桓英反复对大家说。

  最让人震惊的是她的举动——接过病人递来的水碗,毫不犹豫地一饮而尽;接过他们手中的玉米,自然地大口吃起来。在这个连亲人都不敢接触的地方,她用最直接的方式告诉所有人:麻风病,不可怕。

  “天哪,北京来的女摩雅(医生),不怕麻风病!”村民们惊呼。

  “麻风病可防、可治,不可怕。”她告诉大家,“内心的恐惧才是最可怕的。”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她不穿隔离服,不戴手套,主动握住病人变形的手,为他们仔细检查身体。她甚至脱下病人的鞋子,摸摸里面有没有砂粒——这个细微的动作,让在场的村民流下了眼泪。

李桓英(左二)与麻风病人及家属。(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创新:治愈率超国际标准

  1980年8月到1981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安排李桓英到美国、英国、印度、马来西亚、缅甸、泰国等国的麻风实验研究室和防治现场做访问学者。她得知,世界卫生组织正在研究一种联合化疗的新技术,并在印度开展临床试点,但是缺乏现场实验数据,无法推广。

  面对这个可能改变中国麻风防治进程的契机,她没有等待。她深入云贵川多个麻风寨进行调研、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后,李桓英主动向世界卫生组织递交了申请,以详实的数据和可行的计划,成功争取到了免费的联合化疗药品和实验项目。

  她将国外先进的治疗技术与中国实际相结合,1983年率先在云南西双版纳和山东潍坊开展了现场短程联合化疗(服药24个月)试点研究。 

  在此之前,麻风病人一直是长期甚至终生服药,这个想法在当时堪称“离经叛道”。绝大多数的医生都难以接受。更让人头疼的是,有些患者自暴自弃,把送来的药直接丢进水塘里。

  面对重重阻力,李桓英展现出科学家的担当:“创新就会有风险,怕担风险就会守旧。”

  为了取得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李桓英干脆把实验室搬到了人人恐惧的麻风寨。她采取了两个关键措施:一是严格要求实验人员进行细致的检测和记录。每个病案都有详实的记录了每人、每天、每次的用药及检验等情况。保证实验的标准化,并坚持10年检测,以追踪联合化疗的效果。二是耐心向患者解释服药初期出现的“红染”现象——面呈紫色,让病人积极配合治疗。

  结果令人震撼:使用联合化疗的患者全部治愈,全国麻风病人从原来的十几万人下降到不足万人,年复发率仅为0.03%,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1%的标准。

  1994年,这一治疗方案被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推广,成为麻风病治疗史上的里程碑。

  1998年,第十五届国际麻风会议在北京召开,李桓英被推选担任大会轮值执行主席。世卫组织官员诺丁博士紧紧握着李桓英的手说:“全世界麻风病防治现场工作,你是做得最好的!”

李桓英乘滑索过江赶赴“麻风寨”。(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坚守:四次遇险,百岁不息

  在李桓英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张云贵川交通图,上面插着20多面三角旗——7个地州、59个县镇,几乎每一个村寨都留下了她的足迹。

  这些旗帜背后,是无数次的艰险旅程。在云贵川的崎岖山路上,她曾四次遇险,两次翻车、两次翻船。

  1989年,李桓英在赴四川西昌途中,乘坐的汽车翻越雪山时突然失控,滚进十几米深的山沟。当她苏醒时,雪地上已留下一大片血迹——她的左侧锁骨和三根肋骨骨折,头部缝了7针。

  当地领导焦急地赶到医院探望,她却开玩笑地说:“没关系,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一个概率,按我乘车的次数来讲,也应该发生了。”

  仅仅住院两周,她就缠着绷带、打着石膏重返工作岗位。“要想搞事业,就别怕付出。若要计较,就什么也干不成。”这句话成了她的人生信条。

  2016年,95岁高龄的李桓英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工作了快60年,从回国开始就从未后悔,但我深知如果不入党我一定会后悔。”她在申请书中写道,“我虽已进入耄耋之年,但愿意以党员的身份为麻风事业奋斗终身!”

  2016年12月,她与年轻的医务工作者们一起庄严宣誓,正式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2016年,李桓英入党宣誓

  从37岁到101岁,李桓英用64年的坚守,书写了中国麻风病防治的历史。

  她用一生演绎了“拼搏才是生命的最好延长”的真理。

  在每个人都在寻找生命意义的今天,李桓英的故事给出了最好的答案: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要,把有限生命投入无限的人民事业,这样的生命,宛如星辰。

责任编辑:刘晓璇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