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正文
郭慕孙:他的学术字典里没有“跟踪”二字
发布时间: 来源: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郭慕孙(1920年6月24日-2012年11月20日)

  中共党员,化学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瑞士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

  郭慕孙开创了流态化学科先河,率先发现和区分“散式”和“聚式”流态化,建立了系统的广义流态化理论;提出了“无气泡气固接触”概念,以及实现无气泡气固接触的实际方法、工艺、设备和系统,为我国能源、化工等国民经济关键领域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作出了卓越贡献。

  今天是他逝世13周年,我们一起缅怀。


  在以科技创新塑造未来竞争力的今天,“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已成为时代共识。而郭慕孙正是在我国工业化最艰难的起步阶段,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卡脖子”难题。他所开创的流态化技术,听起来专深冷僻,却是现代工业的“隐形基石”。从石油炼制、煤炭气化、催化反应到新材料制备,这项技术推动了无数关键产业的效率跃升。郭慕孙以一生的坚守与创造,为中国能源、化工等领域的自主创新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归国破局解“钢铁之困”

  郭慕孙于1945年赴美留学,次年10月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化工硕士学位。1956年,他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辗转回到祖国。同年12月,应著名冶金学家叶渚沛之邀,来到中国科学院原化工冶金研究所工作。回想当时的情景,郭慕孙曾动情地说:“我从未后悔。那个时候,出去的人都是想回来,出去的目的就是为了回来。”

  回国后,他面对的第一个巨大挑战,就是如何解决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钢铁之困”。

  新中国成立初期,钢铁是工业的“骨架”和“血液”。然而,作为其原料的铁矿资源却面临着严峻的问题:我国约有97%的铁矿含铁量低于35%,属于难以利用的贫矿。传统的物理选矿方法不仅效率低下、加工不精,还会导致大量宝贵的资源被当作废渣土白白浪费。

  郭慕孙凭借着深厚的化学功底,提出了一个在当时极具前瞻性的方案:用化学的方法加工提取。这在当时是刚刚兴起的前沿技术,在国内更是首次尝试。也意味着,郭慕孙和他的团队,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成熟经验,必须从零开始,走一条完全自主创新的道路。

  他选择的解决方案就是——流态化技术。流态化,简单而言,就是让固体颗粒在气流或液流的作用下,呈现出类似液体的流动状态。这种状态能极大地提高颗粒与气体或液体的接触效率,从而加速化学反应,是解决贫铁矿高效利用、催化剂生产等工业难题的关键。

郭慕孙(左)在实验室。(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让实验成果用于工业生产

  为了将这项技术应用于实际,郭慕孙总是奔波于全国各地的矿厂企业,一边进行实验,一边研究设计,一边指导工业应用,对我国低品位与复杂矿的资源综合利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他经常在一二十米高的流态化中试设备上爬上爬下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他靠拉计算尺一点一点地计算参数、设计方案;在实验现场他与同事们同吃同住,夜以继日地攻坚克难。

  湖北大冶、四川攀枝花、辽宁鞍山、贵州万山、内蒙古包头……他不知疲倦、辛勤工作的汗水和足迹遍布全国,真正把科研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

郭慕孙(右一)向外宾讲解自己的手工作品。(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开拓流态化技术的中国之路

  为了使我国更多的科研、设计和操作人员了解并掌握流态化这一核心技术,郭慕孙自  1958年起便致力于理论总结和推广普及。他先后出版了《流态化技术在冶金中之应用》《流态化垂直系统中均匀球体的运动》等论著,并发表了《广义流态化》《流态化冶金中的稀相传递过程》等重要文章。

  由此,郭慕孙带动了诸如流态化气体炼铁、流态化干燥矿浆、稀相换热、流态化床分布板设计等一系列重要的工业研究,使流态化技术逐步受到我国工业界的广泛重视。在他的影响下,从事流态化研究的机构纷纷建立,流态化科技人员也从最初化工冶金所的十几人发展到了遍布全国各地。

  郭慕孙对科学有着超乎寻常的执着,其学生、中国科学院院士李静海曾这样评价他:“在他的学术词典中没有‘跟踪’一词,而是始终强调‘原创’‘第一’和‘特色’。” 

责任编辑:刘晓璇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