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正文
钱学森说:“就按他说的办!” | 王永志
发布时间: 来源: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王永志(1932年11月17日—2024年6月11日

  中共党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王永志主要从事航天技术、火箭技术研究,是我国“两弹一星”工程重要技术骨干、第二代远程战略导弹技术带头人、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之一,参加或主持了6个导弹型号、4个火箭型号和神舟系列飞船设计研制,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和载人航天事业作出杰出贡献。

  今天是他诞辰93周年,我们一起纪念。


  从“两弹一星”的艰苦岁月到载人航天的辉煌成就,王永志将毕生心血倾注于国之重器的研制,以战略眼光和科学魄力,为中国航天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历史性跨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身上所体现的勇攀高峰、严谨求实、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不仅是航天人的宝贵财富,更是激励后来者矢志创新、报效祖国的精神火炬。

  中国人有了自己的战略导弹

  1964年6月29日,“东风二号”导弹在酒泉发射场发射,准确命中1000公里外的预定目标,中国人终于拥有了自行研制的中近程弹道导弹。当时,担任总设计师的钱学森激动地说:“如果说过去我们还是小学生的话,现在至少是中学生了。”

  在这次发射中,一个叫王永志的年轻人引起了钱学森的注意。

  3年前,他从苏联留学回国之际,正是中国的火箭航天事业上马之时,王永志被分配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工作。

  1964年6月底,王永志第一次走进大漠戈壁的导弹发射场,执行发射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枚中近程导弹任务。试验发射时,导弹射程不够,打不到预定目标。正当大家绞尽脑汁一筹莫展时,一个高个子年轻人站起来说:“导弹发射时环境温度高,燃料密度就会变小,发动机的节流特性也要随之变化。我认为,要是把导弹内的燃料泄出600公斤,这枚导弹将能命中目标。”

  这个年轻人就是王永志,初出茅庐的他,很快就被泼了一盆冷水。他的意见并没有得到重视。于是,他壮着胆子,敲开了钱学森办公室的房门,向钱老汇报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钱学森认真听取了他的意见,并仔细询问了许多技术细节,王永志准备充分,对答如流。经过详细的讨论,钱学森很认同王永志的意见,随即打电话请来了火箭总设计师,指着王永志说:“这个年轻人的意见对,就按他说的办!”果然,火箭泄出一些推进剂后,射程反而变远了,连打三发火箭,发发命中目标!

王永志(右)与技术人员研究改进东风二号设计方案。(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花甲之年再次挂帅出征

  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启动,这是迄今为止我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系统最复杂、技术难度最高的工程项目。

  那一年,王永志正好60岁,他被中央专委任命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

  尽管步入花甲之年,身体状况不如从前,但王永志仍然夜以继日地工作。王永志与中国航天人一道,始终秉持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保持着忘我的工作状态。

  他对年轻人说:“虽然我们起步很晚,我们要高起点,也就是拉平这40年的差距,自主创新,跨越式地发展,跳着走。”

  30多年来,他在总体技术方案制定、关键技术攻关、重大问题处理等方面作出了大量开创性工作,一系列自主创新举措,铺就了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之路——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一飞冲天;2017年,空间实验室阶段顺利结束;2022年,中国空间站如期建成,载人航天“三步走”圆满收官。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载人航天功勋科学家”荣誉称号、最美奋斗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在他的科学人生中,王永志收获了无数荣誉。每一次,他都会谦虚地说,荣誉属于整个中国航天人。

  2024年6月11日,王永志溘然长逝。不久后,他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以表彰其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和载人航天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

  王永志曾说:“宇宙是无限的,探索也是无尽期的,我们已经干过的算不了什么,更壮丽的事业还在前头。”今天,中国载人航天正向更遥远的星辰大海迈进!

王永志(左二)在酒泉发射基地检查火箭测试工作。(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责任编辑:刘晓璇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