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正文
“海归+非遗”,匠心守艺换新颜
陈真:以“草”为引,匠心编织世界梦
发布时间: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陈真在草编手工坊中教授草编技艺。

陈真推出的草编产品。

本文照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他们是绣针引彩线的指尖舞者、是化草绳为艺术品的手艺人……如今,许多有过留学经历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正“破圈”突围。他们既深谙传统技艺精髓,又掌握现代传播法则,通过跨界融合、科技赋能、商业创新等手段,让古老非遗技艺突破地域和代际限制,在文化自信与创新表达之间寻找平衡点,更鲜活地跃动于国际舞台。


  浙江省温岭市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凯佩诗雅织造(浙江)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真是温岭草编县级代表性传承人。1986年,陈真的父母创办了草编手工作坊,陈真可以说是在草帽、草篮堆里长大的。耳濡目染,让他从小就被草编“拴”住了心。

  2017年,陈真到英国留学,主修国际商务专业。出于对草编的兴趣,他还选修了相关的纤维艺术专业。在老师的帮助下,陈真试着从历史和考古学的角度重新认识草编,同时,也开始挖掘草编背后更大的商业潜力。

  抱着尝试的心态,陈真在当地租了一个店面卖中国传统手工草帽,但生意并不好。“不过,很多顾客来到我的店里都会问,这么精致的草帽真的是手工编的吗?”后来,他在店里摆了一些半成品供顾客体验,亲手编织的过程让不少顾客很尽兴,离开时还会付不少小费,结果,店内体验编织的收益远远超过卖草帽。

  这段经历,让陈真敏锐地察觉到欧洲市场对环保手工艺品的旺盛需求,家乡彼时濒临失传的草编技艺恰恰蕴含着巨大的文化价值和商业潜力。

  留学经历带来的文化碰撞成为陈真创业的重要催化剂,让他决定接过父母的担子。但是,要换个“新走法”。

  2018年,在浙江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陈真选择回国创业,但传统模式下利润很低。陈真意识到,还得从文化传承入手,让更多人了解这项非遗手艺。

  2020年,陈真与台州学院联合设立“草编课程研究中心”,开展草编技艺的系统性挖掘与整理,根据出土文物、历史文献记载、口耳相传的工艺技术和故事,复原、整理了中国历史上多种草编技法。比如,山东麦秆编的“挑压法”体现北方人的直爽性格,浙江蔺草编的“绞编法”则蕴含江南人的细腻心思……“我们希望能更好解读出其中的文化密码。”陈真说。目前,陈真已出版了《非遗草编十五讲》,并且和省市文化馆联合出品了大量草编视频课程。

  为了推广草编,陈真对复杂的工艺进行转化再设计,让体验者能在很短时间内学会一种编法,这种方式更适合大众体验“种草”。这种沉浸式的文化传播,使草编从单纯的商品变成更立体的文化体验,相关课程还入选了浙江省“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项目。

  如今,陈真编写的草编课程已走入7个国家的学校,拥有4.5万学员。去年7月,陈真受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邀请,作为优秀留学生创业项目在教育部官方视频号直播间介绍了自己的项目。

  为了带动乡亲共同富裕,陈真还深入挖掘乡村优势资源,持续培育新业态和新模式,以“非遗+文创”为切入点,在路桥区蓬街镇等地打造草编手工坊,安排专业老师传授草编技艺,学员完成的草编计件取酬,灵活增收的模式很受当地村民欢迎。

  草编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延伸,促进本地经济多元化。工坊的原材料就地取材,从农户处直接进行采购,公司每年向农户收购草编半成品和玉米皮、麦秆等草编材料金额达1000多万元。

  未来,陈真还将继续推进文化“出海”系列活动,计划在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开展草编体验活动。

  “草编的纹样不仅是美学符号,更是匠人情感的载体。”陈真表示,在草编作品设计上,他将结合卡通、国潮等元素推出更多有趣的作品设计。他希望编织出一件件承载历史与情感的艺术品,在传承、创新和发展中,让草编圈粉更多人。

责任编辑:刘晓璇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