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涵璐在工作中。
府涵璐创新设计出“可穿戴的苏绣”系列,将苏绣与首饰相结合。图为苏绣戒指。
本文照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他们是绣针引彩线的指尖舞者、是化草绳为艺术品的手艺人……如今,许多有过留学经历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正“破圈”突围。他们既深谙传统技艺精髓,又掌握现代传播法则,通过跨界融合、科技赋能、商业创新等手段,让古老非遗技艺突破地域和代际限制,在文化自信与创新表达之间寻找平衡点,更鲜活地跃动于国际舞台。
在江苏苏州古镇的青石板巷深处,苏州市欧美同学会理事府涵璐的童年浸润在丝线的光泽与绣绷的经纬中。
作为苏绣世家的第四代传人,她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将千年非遗技艺带出绣坊,从古镇绣娘的青葱岁月,到英国莱斯特大学的学术探索,再到创立品牌,她的故事如同一幅双面绣:一面是千年技艺的坚守,一面是创新传播的锋芒。
回忆童年时,府涵璐的脑海里总能浮现出这样的画面:窗边的绷架上,太媪婆、媪婆、姆妈头也不抬地穿针引线。暑假里,大人们无暇管她,给她一个小绷架做玩伴,她便学着母亲的样子游针走线。她的母亲府向红是苏绣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曾参与2014年北京APEC会议期间参会领导人所穿“新中装”的绣制。
自小接触苏绣的府涵璐不甘心困于这绣绷的方寸间,2015年,她前往莱斯特大学攻读媒体与广告专业硕士。
在海外期间,府涵璐常常旅行,当地对传统与工艺的尊重给了她很大启发。“我希望能让更多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这也是我想要留学回国后为国家作出贡献的动力。”府涵璐说。归国后的府涵璐在一所中外合办的高校教书,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为留学生上了一堂英文版苏绣文化课,从苏绣讲起,将苏州历史文化融入其中,备受学生喜爱。于是她在学校内成立了非遗教研机构——苏绣传习所,并开发了成体系的中英双语课程。
渐渐地,府涵璐对文化传承有了新的思考,“文化传承不仅要有‘授艺人’播种,更需要‘手艺人’坚守”。她思索着如何守护好这门老手艺,并将之传承发扬。
2016年,府涵璐创立了苏绣品牌——向红绣府。在她和绣娘们的努力下,向红绣府的刺绣华服作品多次登上巴黎时装周、北京国际时装周等国际时尚舞台,并在多地进行苏绣文化传播和交流。
事业步入正轨后,她又萌生了新想法:“如何乘着乡村全面振兴的东风,打破传统手工艺发展瓶颈,实现从个人致富向共同富裕转变,促进苏绣工艺高质量发展?”几经波折,她寻到了一条适合绣娘们的创新之路,在苏州市吴中区发起成立了一家民间工艺类专业合作社——遇涧乡土工艺专业合作社,让绣娘从产业线上的工人转变成这份事业的主人,打磨“文创+乡创+智创”苏绣新模式,带领绣娘共同致富。她还推出了“轻绣森林”项目,发挥苏绣非遗和园艺的双重资源优势,使其成为全市首个以苏绣为主题的共享农庄。2023年,府涵璐荣获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称号。
最近,府涵璐创新设计了“可穿戴的苏绣”系列,将苏绣与项链、胸针等首饰进行结合,让苏绣走进现代生活,开辟新用途。
方寸之大的绣面上,将多种颜色的丝线与不同针法巧妙结合,灵活运用。绣面如同宝石一般圆润,更好地呈现出真丝苏绣的天然光泽,也更符合年轻人的喜好。此外,结合运河文化中镇水兽元素,府涵璐还创作出了苏绣版“如意吉祥”“扭转乾坤”“福星高照”等多款灵兽形象,并以镇水兽为原型,设计出电脑包、耳机包、笔记本等实用产品。
国内市场成功“试水”后,府涵璐也在积极推动苏绣文化“出海”。近年来,她三次参加中法文化论坛,赴法国里昂、尼斯等多个城市展示交流。2019年,府涵璐作为策展人,在苏州和尼斯成功举办了“当大运河遇上塞纳河”苏作工艺展,集合了包括苏绣在内的10个非遗项目,广受好评。在府涵璐看来,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能让外国友人领略到苏绣的古典韵味,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中国匠人也可以借鉴品牌化的运营模式,实现苏绣在现代的创造性发展。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