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正文
潘君骅:一生追光,终成星辰
发布时间: 来源: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编者按

  他从小用老花镜和近视镜拼出人生第一架望远镜,从此与星空结缘;他在苏联发明“潘氏法”,让导师赞叹“带这样的研究生感到愉快和满足”;他花15年铸就中国第一台2.16米天文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文学界的丰碑”。2019年,一颗小行星以他命名。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君骅——一位用一生追逐星光,最终自己也化作星辰的“追光者”。

  从少年望远镜到“潘氏法”

  1930年出生的潘君骅,与光学的缘分始于少年时代那个自制的望远镜。“甚至还用父亲的老花镜和二哥的近视镜做了个低倍率伽利略望远镜。”这个简陋的装置,让他第一次清晰地看到了星空,也在他心中种下了光学的种子。

  1956年,凭借出色的俄语基础,他被派往苏联列宁格勒普尔科沃天文台,师从著名光学大师马克苏托夫。在那里,他展现了惊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导师给他定的课题是《大望远镜二次凸面镜的检验》。在研究中,潘君骅发现传统Hindle方法的缺陷,创造性地提出了新的检验方法。这个方法后来被苏联专家称为“潘氏法”,并用于制造大望远镜,特别是口径为6米的望远镜。他的导师在毕业鉴定上写道:“带这样的研究生感到一种愉快,一种满足。”

1956-1959年期间,潘君骅留学苏联时在光学工厂实习(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网站)

  十五年磨一“镜”

  1975年,中国科学院重启2.16米口径大型望远镜研制任务,潘君骅受命出任技术组组长。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项目遭遇了诸多技术难题,其中镜坯问题尤为棘手。“使用了略有瑕疵的苏联镜坯,由于镜坯各处硬度不均匀,抛光时产生非轴对称的局部高低,让工人感觉无法再磨下去了。”

  作为技术负责人,潘君骅提出了关键建议:采用手工修磨的方式弥补硬度不均带来的问题。在他的技术指导下,团队花费三年时间,终于将这块被认为“难以处理”的镜坯加工达标。

1980年代潘君骅主持研制的216望远镜(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网站)

  从1975年重启研制到1989年试观测,216望远镜的研制历时整整15年。这台我国自行研制的、当时远东地区口径最大的光学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文学界的“一座丰碑”,这台当时全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天文望远镜,荣获了1997年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和199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但最让潘君骅感到自豪的是,“它天天都对准着浩瀚的星空”。

  “最具有工程概念的光学专家”

  潘君骅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不仅精通光学理论,更擅长将理论转化为实践。

  王大珩曾用“最具有工程概念的光学专家”来评价他:“从事应用光学、光学工程,要有工程概念。所谓工程概念就是他设计的东西不仅要考虑到怎样设计,还要考虑到根据当时的加工制造水平能够做出来、实现它。”

  这种工程思维贯穿了他的整个科学生涯,他常对学生说:“在应用光学领域,光学设计、检验、加工密不可分,三者沟通好,好多技术问题就容易解决。”这种理念深深影响了苏州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培养模式——做一个有工程概念的光学研究者。

潘君骅在青岛观象圆顶内题字留念(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网站)

  化作星辰,依然指引

  2019年,国际编号为216331的小行星被命名为“潘君骅星”。发现这颗星的天体望远镜,正是得益于他的技术支持。

  但是他非常谦虚,从不宣传自己,为人也非常得平易近人。无论是年轻时还是80岁以后,都坚持凡事亲力亲为,从来不当甩手掌柜,不会把研究工作全交给学生、助手去做。在苏州大学的讲座上,潘君骅以《我的一生》为题,用“低头拉车,抬头看路”八个字总结了自己的一生,鼓励学子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依然心系科研。2023年11月的一个清晨,93岁的潘君骅拨通苏州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的电话:“我怕再不说就没机会了……我要表达两层意思:一是感谢苏州大学这些年来对我的关心和照顾,二是感谢国家感谢党对我的栽培,使得我能够为我们的国家做一点事情……”

  一个月后,这位“追光”院士与世长辞,真正化作了夜空中永恒的星辰。

科学家说:

  潘君骅常说:“推公式不是科研的全部,必须动手去试。”

  “在应用光学领域,光学设计、检验、加工密不可分,三者沟通好,好多技术问题容易解决。不管侧重于哪方面做研究,对这三个方面都要有所了解。”潘君骅经常这样对学生们说。

责任编辑:刘晓璇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