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正文
闵恩泽院士:一生最大的幸福是为国家的建设作贡献
发布时间: 来源: 北京科协

  闵恩泽,于1924年2月4日在四川成都出生,是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人、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因病于2016年3月7日5时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今天,是闵恩泽院士的百岁冥诞,让我们一起回顾“中国催化剂之父”的“催化”人生。
  笃行不怠,铺就催化炼油创新之路

  1946年大学毕业后,闵恩泽被分配到上海第一印染厂实习,当时上海物价飞涨、民不聊生,经历国家和民族灾难而爱国壮志未泯的他不禁迷惘,不知国家和个人的前路在何方。

  1948年,闵恩泽来到美国继续求学。受朝鲜战争影响,美国政府不允许理工农医的中国留学生离境,他只能找工作先生存下来。1951年至1955年,在美国纳尔科公司的工作,让闵恩泽有机会在实践中了解工业公司如何从市场和用户那里发现课题、开展研究、回馈用户、开拓市场,这些工业开发经验成为他后来工作的宝贵财富。

工作中的闵恩泽

  1960年开始,苏联逐步减少并停止对我国的催化剂供应,直接威胁到航空汽油的生产。闵恩泽临危受命,组织开展催化剂的研究和开发。由于技术、经验等方面的不足,他和同事们在几间非常简陋的平房里冒着危险,反复试验……攻克了一个个难关之后,终于成功生产出我国的高质量小球硅铝催化剂。之后的几年时间,他接连攻克难关,研制出炼油工业急需的磷酸叠合催化剂、铂重整催化剂、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等,奠定了我国炼油催化剂发展的基础。

1964年建成的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装置

上世纪五十年代,闵恩泽(右)参加铂重整催化剂中型试验

  20世纪80年代,尽管我国炼制催化剂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闵恩泽仍不知疲倦地推进催化剂创新工作。在众多研究成果中,异晶导向合成和磷酸铝改性方法制备水热稳定性优异的ZRP-1分子筛,被评为1995年国家十大科技成就之一,支撑起“重油催化裂解制取低碳烯烃”新技术的开发;“非晶态合金催化剂和磁稳定床反应工艺的创新与集成”获得2005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不仅要急起直追,而且要争取技术领先权易于我手。”随着环境保护成为共识,闵恩泽开始致力于将催化科技应用于绿色化学。进入新世纪,古稀之年的他进入生物物质资源利用新领域,利用油料作物发展生物柴油,以降低我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还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保护环境。面对赞誉,他平淡地说:“能把自己的一生与人民的需求结合起来,为国家的建设作贡献,是我最大的幸福。”

  甘为人梯的豁达胸怀

  闵恩泽非常喜欢《敢问路在何方》这首歌。如果说“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再出发”是闵恩泽事业上不懈追求、笃行不怠的写照,那“我挑着担,你牵着马”则用质朴的语言体现了他提倡的各尽所能的团队精神。

  “当团队头儿,就要学会吃亏,第一位是帮助别人出成果。”中国科学院院士何鸣元1984年回国后,闵恩泽让他担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简称“石科院”)基础研究部的主任。“一项成果出来之后,往往第一位署名的不是闵先生,而是具体负责的同志。”据何鸣元院士回忆,闵恩泽十分注重团队精神的激励和培养。在这种“吃亏”哲学的影响下,基础研究部始终保持着优良传统,充分发挥每一个人、尤其是年轻人的积极性,闵恩泽培养的学生很多已经成长为我国石化领域的科研骨干和学术带头人。

工作中的闵恩泽(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学生们眼里,性格恬淡、随和的闵恩泽对待工作非常严格,容不得半点马虎和敷衍。“我写毕业论文时,闵先生对论文的写作层次、词句改了又改。两三万字的论文,硬是一遍遍地抄写,改了七八遍。现在,我也非常认真地带学生,感觉就像闵先生在身后站着一样,不认真不行。”石科院副总工程师宗保宁对闵恩泽的言传身教记忆犹新。

  为培养国际一流的能源化工科技人才,闵恩泽拿出500余万元积蓄,设立多项奖学金,鼓励和培养年轻人。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之后,他又倾力撰写《石油化工——从案例探寻自主创新之路》和《博览 实践 创新》两本书,总结50余年成败的经验教训,将自己的感悟和心得融入其中,用以人才培养。


责任编辑:刘晓璇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