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正文
周培源:功勋卓著的一代物理学宗师
发布时间: 来源: 《留学生》杂志

  欧美同学会成立于1913年,是拥有110年光荣历史的群团组织。因为历史原因,欧美同学会曾一度中断了活动。1982年10月,在周培源等10位著名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中断了20年之久的欧美同学会终于正式恢复。

  周培源是欧美同学会的资深会员,早在1956年便任欧美同学会委员,1958年任欧美同学会常务委员,并分别于1986年和1991年当选欧美同学会第一、二届理事会名誉会长。他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申请欧美同学会恢复活动,推动了欧美同学会的传承、发展和壮大。本文追忆的就是这位为我国科技事业、教育事业和世界和平作出了杰出贡献的欧美同学会优秀会员。

  立志报国的清华才子

  1902年8月28日,周培源出生在江苏宜兴一个开明绅士家庭。16岁,入读上海圣约翰附中时的一天,周培源和同学在外滩草地上散步,竟然被一个外国看守轰了出来,他非常气愤地问:“我们为什么不能在这上面走走?”那名看守漫不经心而又轻蔑地说:“中国有一天强大了,你们就可以在这上面走了。”这番经历让周培源刻骨铭心,在感到愤怒的同时,也意识到只有中国强大了,才能不受外国人的凌辱,自己的人民才能在自己的国土上随意行走。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周培源毫不犹豫地加入游行请愿的队伍中,贴标语、喊口号,他始终冲在最前列。上海圣约翰附中也因此开除了他。

  失学的周培源没有放弃,他回到宜兴乡下,躲进一座寺庙继续潜心读书。一天在浏览报纸时,他无意间看到清华学校在江苏省招考五名插班生的告示,考试地点定在南京。刻不容缓,他立刻赶赴南京参加考试,正所谓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他一举成功,得入清华。

  就这样,周培源迈向了人生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并一生与清华学校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清华读书期间,周培源学习成绩优异。他特别钟爱数理化,崇尚“科学救国”。在他进入清华的第一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得到科学验证,在全世界引起轰动,报刊、杂志等介绍相对论的文章比比皆是,极大地震动了周培源年轻的心灵。于是他改变学工程学的初衷,决定学习物理。

  1924年,周培源从清华大学毕业,当获准“庚款留美”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芝加哥大学物理系。与许许多多“庚子赔款”出国留学的中国学生一样,他发奋读书,希望学得一技之长,报效祖国。他也正是凭借这样的信念创造了一个奇迹:用了3年半时间,修完了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学位。1928年他获得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理学博士学位,并因其学业与科研成果特别优异而获得该院最高荣誉奖。他的博士论文被当今自然科学史专家许良英评价为“起点高、难度大,说明他当年心志远大”。

  1929年,27岁的周培源回到祖国,受清华大学第一位校长罗家伦聘请,成为该校最年轻的物理教授。

  桃李天下的教育大师

  到清华任教后,周培源先后开设了理论力学、电动力学、相对论等理论物理领域的前沿课程,将世界上最前沿的理论和研究带到了清华。

  物理学和数学一样,容易让人感到枯燥。但是周培源的课却讲得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他每一次讲课都非常认真、起劲,语速很快,却有深度和逻辑性。他十分注重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鼓励学生进行讨论。他曾说:“传播科学知识不能单凭呆板的说教,而应该有生动活泼的形式和技巧,才能引人入胜,潜移默化,达到最佳效果。”他讲课和作学术报告,常常是“听众太多”“座无虚席”。

  周培源既重视学生的基础训练,又主张“教学要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并身体力行”,要求学生“应该接触实际,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鼓励他们“大胆探索,勇于攻坚,不怕艰险,锲而不舍,为追求科学真理奋斗终身”。

  周培源始终倡导“学生应当超过老师”。他说:“学生在前一辈人的基础上往前走,应该超过他们的老师,这样人类才会进步。不然,如果学生总是不及老师,那就一代不如一代,最后人类就要退步到成为穴居野人了。”

  言传身教是他一生的事业,而为了推动国家的教育事业发展,周培源还多次捐赠房产、文物和奖金。在他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的60多年中,为我国培养了钱三强、何泽慧、何柞麻、王淦昌、李政道、朱光亚等知名的力学家和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元勋很多是他的学生,真不愧是“桃李满园的一代宗师”。

  锲而不舍的科学巨匠

  周培源的国际声誉,更多地源于他的科学研究。从1926年起直至1993年去世,周培源从事相对论研究的时间跨度长达近70年,从事湍流理论研究长达50多年,先后在这两个物理学基础理论中重大而困难的领域里发表了数十篇论文,奠定了中国理论物理研究的基础。

  周培源是谦虚的,面对这样的成就,他自称是“以勤补拙”。同时他也十分强调科学界前辈对自己的启发和影响,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他的“偶像”爱因斯坦。周培源是中国唯一一位在爱因斯坦身边长期工作的人。1936年,周培源利用清华的科研休假年到美国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参加由爱因斯坦亲自主持的广义相对论高级研讨班,在那里,他与爱因斯坦一起工作了一年,对运动方程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这一年的接触,对周培源一生的科学研究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对他后来的湍流研究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回国后,周培源潜心研究广义相对论,之后为了支持抗战,他又转向更具实用性的湍流理论研究,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建立了我国独特的湍流理论体系,被世界公认为湍流模式理论的奠基人。

  通常而言,科学家从事科技事业的黄金年龄在中青年,而周培源的黄金年龄段却一直延续到耄耋之年。在他80岁至90岁的十年中,他和他的学生、同事共发表24篇科学论文,其中7篇重要论文都是他自己研究撰写以个人名义发表的,其他论文也大多是在他的主持研究下共同撰写的。一位科学家在如此高龄获得如此丰硕的科研成果实属罕见!这恰恰是因为他尊重科学,相信科学,对科学执着追求、锲而不舍。

  杰出的民间外交家

  早在20世纪40年代,周培源就开始积极参加在国际科技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活动。1946年6月,在美国从事研究的周培源与曾任欧美同学会早期会员的赵元任、吴大猷赴英国出席了牛顿诞辰300周年纪念会。同年9月,他又赴法国巴黎参加了第六届国际应用力学大会,并与顾毓琇一起当选为大会理事。

  1950年7月,应英国邀请,他作为科技界代表随团出访英国。同年10月,周培源前往波兰出席了第二届世界和平大会。也是从此时开始,他不仅承担科学责任,也为促进世界和平贡献着一份力量。

  1955年,周培源以中国科协首席代表的身份出席世界科协大会和执行局会议,此后一段时间内,他几乎出席了世界科协组织的历次重要会议;1959年,周培源就任世界科协名誉秘书;1962年,他当选世界科协副主席,并从这一年起一直以中国代表团团长的身份参与世界科协大会。

  不仅走出去,也注重请进来。据不完全统计,从1972年开始,周培源参加接待过美国总统尼克松、卡特、里根等国家首脑,30多个国家的部长、议长、州长,20多个国家的驻华使节,40多位世界名校校长和科学院院长。长期的外事和科技管理工作磨砺,使周培源从一位爱好和平的科学家,逐渐成长为政治立场坚定、外事活动能力极强、熟悉国内外教育情况,同时又具有很高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社会活动家。

  改革开放以后,周培源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协主席。作为享誉世界的科学家、人民外交家,以及备受尊重的“和平老人”,他的外事接待工作更加繁忙。他多次以不同身份率团赴各国考察访问、参加学术会议,或进行双边会谈、签署合作协议,为我国科技界登上国际舞台、参与国际合作打开了一扇扇大门。

  1986年,已是耄耋之年的周培源依然活跃在世界和平舞台,他担任“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会长,出席联合国关于和平问题专家讨论会并发言。在任期间,他接待各国和平人士、团体,研究机构几十批之多,为祖国争得了利益和荣誉,为全球和平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周培源的一生,以渊博的学识和人格魅力赢得了广泛的敬重与认可,他通过对祖国、对国际和平事业、对科学家精神与责任的坚守,铸就了一座永载史册的丰碑,永远留在国际舞台上、留在世人心间。

  人物简介

  周培源(1902年—1993年),曾任欧美同学会常务委员、名誉会长,著名流体力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近代力学奠基人和理论物理奠基人之一。


责任编辑:刘晓璇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