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正文
海归投身家乡建设 泉城医养产业创新引来金凤凰
发布时间: 来源: 济南日报

王勇正在进行实验。

孙明旭(右四)正在讲课。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无论古今,人才一直是备受瞩目的重要资源。近年来,海外归国人才投身家乡建设,获得诸多成就,成为点亮泉城、助推城市发展的有力支撑。在医养健康领域,由于相关研究起步较晚,特别需要高端人才助力,而这些“海归”的到来,使得泉城康复、医药等领域的发展得到跃升。

  突破“卡脖子”技术 建成山东首个康复产业化项目

  从英国索尔福德大学到济南大学,跨越8800多公里的距离,不仅是一个数字,也是一名海外归国人才对家乡的惦念。

  归国后的3年,作为海外人才引进的孙明旭团队已经获得诸多成果。在位于高新区孙明旭的实验室,展示台上摆满了与功能性神经肌肉相关的穿戴式设备。孙明旭为了向记者展示功能性神经肌肉电刺激康复系统,邀请公司一名工作人员参与测试示范。他先在员工的手臂上粘贴若干个电极,电极的另一侧连接着1米高的电脑设备。随后,公司研发主管刘浩在设备电脑上输入一连串数字,被粘贴电极的工作人员随即按照指令完成单只手臂的伸展、弯曲、托举和手部抓取等动作。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系列动作都不是参与试验的工作人员大脑发出的指令,而是由刘浩通过电脑对起肢体发出的指令。

  “我们研发的就是针对中枢神经损伤患者,包括脑卒中、脑瘫、脊髓损伤等导致的瘫痪,通过我们的医疗器械帮其重建肢体运动功能,让瘫痪的患者重新获得运动能力。”孙明旭说。

  曾经的海外高级研究员,如今的海内科技创业人才。作为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泉城“5150”引才倍增计划A类人才,孙明旭2019年全职归国,现就职于济南大学。与不少在校教师不同的是,他通过学术研究与产业结合,实现“产学研”的落地。

  在几款发明中,植入式神经电刺激控制器属于突破国际“卡脖子”技术。孙明旭告诉记者,目前,植入式神经卡环电极、神经电刺激控制器等技术掌握在包括PMTCorporation在内的少数欧美公司手中。他们研究的植入式神经电刺激控制器则是利用脑电信号,结合智能算法实现患者运动意图预测,通过植入式神经卡环电极组件及神经电刺激控制器,直接控制完全瘫痪的肢体,帮助中枢神经损伤患者重建其肢体运动功能。

  如今,包括植入式神经电刺激控制器、康复医学科管理质量控制和智能化评估系统、运动功能障碍数字化反馈和评估系统等产品,目前已经完成600万元股权融资,并于潍坊滨海区建成山东省内首个“基于FES技术的上肢康复训练系统规模化产业化”项目建设并通过食药监审评办验收。

  作为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团队近年来获得了许多荣誉,同时也有一部分来自国家、省、市的创业和创新扶持资金。“国家的扶持力度很大,给了我们创新创业的动力。”如今肩负高校老师与创业者双重身份,孙明旭深感职责更重,培养更多人才,同时实现高校与社会的“接轨”,蹚出一条实现产学研相结合、更科学的路径。

  从0到1 获全球首个细菌溶瘤创新药许可

  作为德国留学归来的高层次人才,山东新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勇与团队的研究之路可谓历尽艰辛。他们自主研制、用于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1类生物新药“注射用戈氏梭菌芽孢冻干粉”于2020年9月9日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临床试验批准,并顺利启动临床试验,目前已经开启I期临床试验研究。这也是全球首例获得官方批准的溶瘤细菌1类新药。

  此前,临床常规治疗癌症晚期的手段主要是放疗、化疗。而近年来,细菌化解癌症细胞成为一个新领域。相对传统放、化疗,溶瘤细菌1类新药主要利用癌症细胞厌氧的特性,进入病灶并吞噬和溶解所有癌症细胞。传统放化疗主要针对活性癌症细胞,很难清除处于休眠的癌症细胞。

  “这种新方式可以溶解整个肿瘤组织,破坏癌细胞赖以生存的微环境,同时刺激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有效抑制肿瘤转移或预防肿瘤复发。”王勇形象地将其比喻为细菌“吃”了肿瘤后,还能起到疫苗的作用。通过小鼠得出的数据显示,经过溶瘤细菌治愈的小鼠复发率降至40%。

  十年磨一剑,他们完成了细菌溶瘤0到1的突破,他们自主研制的用于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1类生物新药“注射用戈氏梭菌芽孢冻干粉”于2020年9月9日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临床试验批准,并顺利启动临床试验。目前,该项目正开展治疗晚期恶性实体肿瘤患者的I期临床试验研究,最快2023年年底上市。

  王勇与这一课题结缘,起于2010年举行的中国山东第六届海内外高端人才交流暨技术项目洽谈会。当年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教授来济,与他们的课题研究领航人邢来田探讨科技合作事宜时,其间提到了从袋鼠胃液中分离出的、对恶性肿瘤有治疗作用的厌氧戈氏梭菌。邢来田立刻察觉到戈氏梭菌可能带来的巨大影响,随即与对方合作,组建了科研团队,全面启动了戈氏梭菌溶瘤的研究。此后,山东新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又与格里菲斯大学签署《转让合同书》,买断了戈氏梭菌有关的全部专利和知识产权。作为常年在此领域研究的青年科学家,王勇应邀回国参与并主持该课题研究。

  在接下来的11年间,他们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研究。2013年6月,王勇首次带领团队前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就细菌溶瘤项目进行沟通和咨询事宜。“细菌打进人体怎么保证安全?”“会不会溶解正常的组织?”面对主管部门专家的提问,王勇记忆犹新。经过沉淀和修正后,他们重拾信心,决定咬着牙坚持了下来。

  众所周知,一类新药研发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审评审批难度大。而且此前细菌溶瘤领域尚属空白,他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一点点蹚出一条路来。“我们专门买了可随身携带的微型投影仪和自动撑合的小屏幕,经常趁着专家们吃饭的时间,跑到餐厅向人家汇报、请教问题。”王勇回忆道。

  经过三年调整,2016年6月,他们再次带着数据资料来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时,终于得到专家组肯定,“再加快研发进展,抓紧完成有关实验,争取早报早批,早开展临床试验,力争成为国际上第一个细菌溶瘤药物。”此间,他们昼夜奋战,累了就枕着白大褂,在会议室的地毯上眯一会儿。2016年6月24日凌晨5点,经过奋战,他们做足准备,带着186公斤材料赶赴北京。2016年9月9日下午2点,一声欢呼响彻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的走廊,王勇团队获得生物1类新药“注射用戈氏梭菌芽孢冻干粉”注册,成为世界首个获得临床试验许可的细菌治疗实体肿瘤创新药物。截至目前,其已在山东省肿瘤医院、北大医疗鲁中医院等顺利启动临床试验,创新药预计2023年底上市。

  王勇介绍,不久后,他们还将启动新一代高效戈氏梭菌溶瘤菌的研究制备工作,力争“十四五”期间再获得2—3个临床试验批件,同时招募晚期恶性实体肿瘤患者参与临床试验。

  从曾经的3个人,到今天的19个人,王勇团队已经逐步壮大。他告诉记者,19名团队成员研究生学历占半数以上。王勇说,令人感到高兴的是近年来回到济南创业的人才越来越多,同时,作为一类新药研发的企业也逐渐增多。“人才是创新的根本,也是科技的摇篮,只有更多有志之士投身家乡建设,才能让我们的科技事业更加蓬勃发展。”


责任编辑:刘晓璇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