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观点 > 正文
遵循规律  优化内容  加强交流
以讲好中国故事参与全球文明对话
发布时间: 来源: 《 人民日报 》( 2025年07月15日 09 版)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向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致贺信指出:“多样文明是世界的本色。历史昭示我们,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都离不开文明的交流互鉴。”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文明的价值空前凸显,全球文明对话至关重要。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并发表主旨讲话,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得到国际社会积极回应。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再到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全球文明对话的战略思考与擘画。

  讲故事是具有全球共识的一种文明对话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故事具有意义赋予和观念生产的功能,是跨越不同地域和文化族群且最具大众性的传播技术载体。中西方都具有悠远的叙事传统,荷马史诗、伊索寓言等成为西方文明的精彩篇章,而以盘古开天、女娲造人登场的一幕幕精彩的传统中国故事,则构成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脉。因此,讲故事可视为拓展中外文明对话、推动全球文明倡议落地的路径与桥梁。习近平总书记自2013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讲好中国故事”以来,在多个场合强调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意义,要求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是以讲述中国故事推动文明交流对话最坚定的身体力行者,在各种国际舞台上,通过发表演讲和署名文章等多种渠道,成功运用故事媒介向世界传播中国与中华文明,让新时代中国大国形象更加鲜明。

  遵循叙事规律,优化内容生产,以讲好中国故事参与全球文明对话。讲故事不等同于直白的抒情和说理,要避免“直抒胸臆”、观点先行。应通过具象元素和空间的营造催生现场感,将中华文明的价值表达内蕴在温暖而质朴的场景、细微而生动的情节、鲜活而真切的人物中。特别是要把中国的历史和现实贯通起来,把中国和中国人的元素融合起来,把中国和世界联结起来,既要激活中华五千年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历史文脉,又要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既要有对壮阔中国的宏大烛照,又要有对一个个鲜活中国人面孔的具体聚焦;既要刻画中国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不懈拼搏与奋进,又要突出中国对全球发展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时,讲述了中国儿子用半个多世纪追寻自己的哈萨克斯坦母亲的故事,以及一位哈萨克斯坦在华留学生多次无偿献血的故事,呈现了中哈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和友好关系,令人动容。

  秉持平等和尊重,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交融、和谐共生,以讲好中国故事参与全球文明对话。文明对话不是文明独白,讲述中国故事不能唱独角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在讲好中国故事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彼此文明价值,加强双向沟通,实现文明的触动、交流和关联,唤醒彼此的历史记忆,激发共同的文明情怀,提炼最大公约数,缩小距离感,进而生成共同的价值空间和意义秩序。从“你来我去,我来你去”升至“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从“各美其美”跃升为“美人之美”,终至“美美与共”。新时代以来,中国与中亚五国外交关系一直是中国周边外交和元首外交最为活跃、最富成果的板块之一。习近平主席多次出访中亚五国,发表署名文章和演讲,钩沉挖掘双方共性、共情、共识元素开展故事讲述,体现了对文明交流对话逻辑的精准把握,开创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叙事创新。例如,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真理报》发表的署名文章中提到“至今在两国民间广为传颂”的中国唐代高僧玄奘、明代外交家陈诚和哈萨克斯坦的“东方亚里士多德”阿里·法拉比、“诗圣”阿拜·库南巴耶夫等历史文化名人,阐释“中国和哈萨克斯坦是山水相连、唇齿相依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两国人民有着数千年的友好交往史,共同谱写了古丝绸之路贯通东西的壮美诗篇”;在乌兹别克斯坦最高会议立法院的演讲,讲到“塔什干、布哈拉、撒马尔罕这些古老城市,就像散布在丝绸之路上的明珠,串接起东西方友好往来、互学互鉴的历史记忆,也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在吉尔吉斯斯坦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中,提到“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绚丽诗篇在两国家喻户晓、广为传诵”。这些文明故事的讲述,通过历史人物、地理地标等共享的文明记忆、文化符号使受众产生认知共鸣,将外交关系转化为民众易于理解的情感表达,进而凝聚共识,成为中国与中亚文明对话的典范。

  我们应当善于以立体、具象、生动的中国故事呈现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气象,呈现多样精彩的世界文明图谱,诠释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树立当代中国良好形象。同时,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不同文明和合共生,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世界和平发展。

责任编辑:施惠文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