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盛夏,湘江的蝉鸣犹在耳畔,我已拖着行李箱走出费城机场。炽烈的阳光洒在身上,带来异国他乡的第一抹温暖。作为湖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硕士交换生,我带着对未知的忐忑与期待,跨越太平洋,将根须探入这片陌生的土壤。深吸一口气,我告诉自己,这是一次破茧的机会,就像一颗种子,带着湘江的湿润气息,在费城的阳光下努力扎根。
萌芽之初,破茧费城
费城干燥的空气与湘江畔的湿润截然不同,炽热的阳光在皮肤上跳跃。陌生的语言、陌生的文化、陌生的面孔,这一切都让我感到无所适从,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迷宫,找不到出口。第一次走进课堂,教授的语速像急促的雨点,敲打得我几乎抬不起头。我紧握着写满中文笔记的纸张,却没有勇气开口。小组讨论时,我只能用生硬的英语断断续续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内心的焦虑如潮水般涌来。我感到自己像一只被困在茧中的蛹,挣扎着却无法破茧而出。教授仿佛看出了我的窘状,微笑着对我说:“Your accent is music. Keep going.(你的口音就像音乐一样动听,请继续说。)”那一刻,她眼底的鼓励就像春日的暖阳,融化了我心头的冰霜。我开始意识到,语言的障碍并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是一扇通往新世界的窗户。
课堂上,教授们习惯轻敲桌面三下以示意暂停讨论。这个小小的节奏感动作,让我想起了湖南课堂上老师敲黑板的粉笔声,那是一种熟悉的秩序感,每当这个时候,我的内心都会逐渐平静下来。这种熟悉的节奏感成为了我在陌生环境中的一根定海神针,让我在混乱中找到方向。我明白,真正的成长并非摒弃过去,而是将熟悉的根基与新的土壤巧妙融合。就像种子在异乡的阳光下,既要吸收新的养分,也要保留深植于故土的生命力。于是,我在这节奏中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既尊重规则,又不失自由;既融入新环境,又保留自己的声音。这种平衡,成为我在跨文化交流中最重要的收获之一。
一些有趣的课堂切片
扎根之境,自然启智
在费城郊外,有一所被大树环抱的华德福幼儿园。那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地方,孩子们光着脚在松针铺就的地毯上奔跑,教室里弥漫着天然材料的温暖气息。老师用橡果制作计数器,用羊毛毡塑形讲述童话故事,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对自然的尊重与热爱。老师说:“自然是最真实的教具,孩子在泥土里挖到的蚯蚓,比任何塑料模型都更能回答生命是什么。”
幼儿园每周一的披萨日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孩子们围成圆圈揉面团,老师轻声哼着歌曲,简单的旋律在教室里回荡,孩子们的小手随着歌声起伏,在面团中留下一个个小小的印记。午餐后,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将餐具归位,把散落的纸巾捡起扔进垃圾桶,“混乱中重建秩序,是他们学会平静的第一课。”
我忍不住问:“如果过于强调秩序,是否会压抑孩子的创造力?”老师反问:“规则感如同江水的河床,没有边界,浪花又如何跳跃?”这个回答让我深受触动。规则并非创造力的对立面,而是其孕育的温床。就像湘江的水需要河床的引导才能奔涌向前,孩子的自由也需要在秩序的框架内才能真正绽放。我开始思考,如何将这种理念融入中国的学前教育实践中。教育的智慧,不在于教会孩子多少知识,而在于帮助他们找到与世界对话的方式。在费城的阳光下,我看到了一种新的可能性:让规则与自由在孩子的内心共舞,让自然成为他们最真实的课堂。
枝繁之桥,文化共鸣
转眼到了11月,老师邀请同学们前往她家共度感恩节。走进屋内,南瓜派的甜味和烤火鸡的香气扑面而来,整个房间弥漫着温馨的节日气息。我和几位中国同学从超市买来了饺子、酿豆腐等食材,准备与大家分享中国美食的独特风味。老师正在往火鸡上抹香料,“这是我祖母的配方,已经用了30年了。”她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回忆。这时,一位美国同学端着热气腾腾的秋葵汤走了过来,笑着说:“秋葵汤是我们家的传统,能和你们的饺子一起煮,味道一定很特别!”
餐桌成了文化的交汇点。老师切开金黄的火鸡,我们也端上热气腾腾的饺子和酿豆腐。饺子皮在蒸汽中变得透亮,酿豆腐的馅料鲜嫩多汁。当饺子的热气与火鸡的香味交织,两种文化在空气中悄然融合。美国同学尝了一口饺子,眼中闪过惊喜:“饺子的馅料融合了秋葵汤的鲜味!太好吃了!”老师也赞不绝口:“这豆腐里的肉馅,就像我们火鸡里的stuffing(馅料),饱满多汁,美味!”
饭后,我们围坐在壁炉旁,桌上摆着薄荷茶和龙井,清新的香气在屋内弥漫。大家开始分享童年的饮食记忆。美国同学讲起母亲做的秋葵汤如何在冬日带来慰藉;老师轻轻搅拌着杯中的薄荷茶,和我们分享祖母的烟熏火鸡如何成为三代人的感恩节记忆。我也和大家说起外婆做的盐焗鸡,大家还笑着说要尝尝“盐焗鸡配火鸡”的组合呢!聊到兴起时,有同学弹起了钢琴,优美的旋律流淌开来,大家轻轻哼唱美国的传统歌谣,我跟着哼了几句,虽然不太熟练,但旋律却让我们的心更贴近。老师也被我们的歌声感染,还尝试用中文唱简单的旋律,虽然发音稍显笨拙,却引来一阵欢笑。那一刻,文化的界限变得模糊,差异不再是隔阂,而是彼此了解的桥梁。
教授为我们准备的“中国红包”和美国零食
茶香袅袅,歌声未歇。当火鸡的香味混着饺子的鲜香,当薄荷茶碰上龙井,我看到的不是差异,而是两种文化在悄悄握手,默契又自然。它们背后都有着对家的眷恋、对传统的珍视。这种共鸣,让交流变得温暖而深刻。文化的交融,不在于改变彼此,而在于接纳与理解。文化交流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在差异中寻找共鸣。
在美国度过的中秋节
叶茂之愿,融合生根
湘江与斯库尔基尔河,这两条相隔万里的大河,因一段求学旅程而产生了奇妙的联系。我在费城的学习生活,就像斯库尔基尔河的水,缓缓流淌,滋养着我,也见证着我的成长。初到费城,斯库尔基尔河的风景让我印象深刻。河边的步道上,人们散步、慢跑,享受着生活的惬意。河边的樱花节更是让我感受到了这座城市对自然与美的热爱。而如今,我即将结束这段旅程,带着满满的收获,准备将这些美好的瞬间和深刻的感受带回故乡。湘江与斯库尔基尔河,虽相隔万里,却都在我的心中激起了涟漪。它们见证了我的成长,也见证了文化交流的力量。
见证“成长”
从湘江到费城,我这颗种子经历了风霜雨露,终于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开出了花。我将带着这份芬芳与收获,跨越山海,回到故乡,让更多人闻到跨文化交流的香气。教育的旅程永无止境,我将带着在费城所学的一切,继续前行,为孩子们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某天偶然遇到的漂亮夕阳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