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斯蒂文斯理工学院(Steven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前台,手里攥着嗡嗡震动的电话。
“Could you repeat that, please?”(可以请你再重复一遍吗?)
电话那头是带着浓重南亚口音的咨询者,我的耳膜在适应这种陌生的频率。这是我在美国的第一份正式工作——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学生助理,时薪15美元,还给我提供了一个免费的语言沉浸式训练环境。
过去10年,我在中国医疗设备行业里游刃有余,从外资企业到上市公司,谈判桌上从未怯场。但在这里,我变成了一个“初学者”——不仅学管理,更学如何在一个全新的文化语境中生存。
2022年春,我带着近10年在中国医疗设备行业销售与市场的工作经验,踏上了赴美攻读MBA的求学之路。我受传统的应试教育长大,并未在国际学校接受过系统训练,口语表达能力一直是我内心的隐忧。但我深知,要真正理解现代企业管理、提升国际视野,就必须走出舒适区,从克服语言障碍、掌握国际商业文化开始。
我曾在外资企业和中资上市公司任职,对比之后,我深刻意识到,不论是管理理念还是机制设计,我们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管理看似无形,无法直接带来某项技术突破或发明专利,但一个不良的管理环境却极大抑制着企业的创新活力,最终拖累发展。这也坚定了我读MBA的初衷:毕业后在美国工作一段时间,汲取先进管理经验,然后回到祖国继续发光发热。
课业压力对我来说并不算困难——毕竟中国学生的DNA里刻着勤奋的基因。
但真正的挑战在教室外。小组讨论时,印度同学用飞快的语速掌控全场;课后酒会上,美国同学谈论的棒球术语让我一头雾水;招聘会上,HR说的“culture fit”到底是什么意思?我知道,真正的挑战是——融入。课堂上的参与固然重要,但时间与话题终究有限。第一年暑假,我参与了Wei Zheng教授组织的Summer Research项目,却仍觉得不够。于是我开始思考,如果能找到一份实习或者校内工作,会不会是一个突破口?
但现实是,国际学生数量众多,南亚同学比例高,竞争异常激烈。我从奶茶店的兼职做起,还当过华人社区美术培训班的老师,但这些仍处在“华人圈”。这些“中国城”式的工作让我舒适,却也让我警惕——如果只是活在华语泡泡里,我来美国的意义何在?
我明白,只有真正走入美国主流社会,才能真正“融入”。于是,我开始了“自虐”:我主动接触各类校内资源,不怕陌生拜访,不怕被拒绝,最终,我在学校生活部拿到了一份Peer Mentor(朋辈导师)的工作,之后又进入了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担任学生助理。两份工作并行,加上每学期4门课程和找工作的压力,我的生活几乎被塞满。每周近40小时的任务,有两三天甚至会在学校待上12个小时以上(早九点上班,晚九点下课),周末也常常加班准备面试。我记得2023年圣诞前夕,我为第二天的重要面试在办公室练口语到深夜11点,秘书来布置派对现场时一脸惊讶地问我怎么还不回家。而为了快速提高口语,我和主管主动申请多安排我做前台的接待工作,我自己也刻意挑选口音最重的印度、尼日利亚学生来电练习听力。
这样的高强度持续了一年多,日复一日的12小时马拉松,换来的不仅是工资,更是一种“职场肌肉记忆”。虽然辛苦,却收获巨大。我的口语水平从一开始不敢接电话,到可以熟练与学生、家长、老师沟通;也能听懂来自印度、非洲、南欧等国家的不同口音。与此同时,我也逐渐熟悉了美国办公室文化,建立了跨部门的协作能力。特别是在学校生活部和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双线工作,使我有机会参与更高层次的事务协调,也让我对美国高校的组织架构与文化有了深入了解。
临近毕业时,我对比了自己的职业计划与博士项目导师的研究方向,最终选择申请本校的商科博士,并被顺利录取。虽然这与我最初想法略有偏差,但也让我明白一个道理:当你为一个目标全力以赴,命运也许不会让你抵达最初设想的彼岸,但一定会带你去往另一个值得期待的地方。
2024年5月,毕业在即,办公室为即将毕业的学生举办了一场温馨的庆祝派对。得知教务长也将出席时,我开始思考如何表达我对这个团队的感激之情。我突然想起,教务长曾去中国出差并收到西安交通大学赠送的一幅《诫子书》书法作品,由我负责翻译。于是,我想把我的专业特长与文化结合,像我在中国的国画老师——国家一级美术师彭宗明一样,来一场现场国画表演。
我立即将这一想法汇报给主管,申请免除了派对当天上午的工作,并预定会议室预演。我选择了象征中国精神的“梅花”作为创作主题,既代表了坚韧不拔,也体现了中国美学的含蓄与力量。为了这场表演,我在家练习了10多遍,不断总结、改进,因为我知道,在这个派对里,我不仅代表自己,更代表中国文化。
当天,表演吸引了众多师生驻足。完成梅花主体后,我邀请现场的同事、学生和教务长一起点青苔,寓意“共绘未来”。最终,这幅作品被永久悬挂在斯蒂文斯理工学院研究生院的办公室里。
这一刻,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满足与自豪,不仅收获了充实而有意义的硕士生活,也将中华文化的精神印记留在了我拼搏过的土地上。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