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成长成“人”
发布时间: 来源: 神州学人

  曾经,我不止一次地在高中写议论文时写下陈薇院士等科学家“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甘坐科研冷板凳”的事迹。作为医者,也作为科学家的榜样们,他们所展现出的持之以恒、孤注一掷,他们十年寒窗背后隐约的梦想,和那些他们必然经历过的千百万次的失落……曾经,被我可歌可泣地在笔下赞颂。然而彼时那过分简单而纯粹的书卷生活,与真实的、皓首穷经于实验室、叩问世界未知真理的他们,实在太过遥远,以至于这么多可歌可泣的珍贵品质,已不自觉地,在笔下泛化为一系列太容易实现的符号——看似与思想同频共振,实则“并非个中人,难解其中味”的符号。

  我不敢将自己最初接触科研时所遇到的波折称为“困难”,毕竟扪心自问,自己所投入的精力、体力与时间远无法与“困难”相匹敌。也许有独自一人适应新文化氛围、新社交模式的冲击,也许有踏上更广阔舞台开眼问世后面对太多未知与不确定性的惶惑,也许有真正意义上开始需要独立自主、需要将一茶一饭作为每天最基本的生活考量的骤变,也许有不知不觉中被信息茧房渲染得过分焦虑的世界观,以及被过分功利的价值观裹挟……但在建立“自我”根基愈发彰显意义的成长的年岁,逐渐靠近“三十而立”的年岁,回首过往22年,才终于发觉那句“自己活得真的太轻松,吃过的苦真的太少”背后的重量,在大洋彼岸才终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真切、更厚重地压在我的肩上。

  的确,当我面对连续重复11次、在他人口中云淡风轻的实验,在出现预期结果之外的各种意外时“由衷”地感到“天亡我也”,而不情愿上网搜索类似案例、不耐烦在脑海里完整复盘一次流程、不敢于面对冷酷而随机的现实,只是以“时运不齐”的借口草草了之之时,曾经信誓旦旦不愿发生的自欺欺人的行为何尝不正在自己身上上演?

  面对着无法复现已被导师和无数人证实的、符合逻辑的结果,我思考的不是“如何想尽一切办法、寻求一切可能的帮助解决问题”,而是以“大家都很忙”的精致利己思维鲁莽地揣度他人,以搪塞掩饰退缩;我深信的不是“没有无法解决的困难”的笃定,而是“不等人的时间只会使失败如多米诺骨牌般倒向往后全部的人生”的焦虑;我犹疑的不是“如何倾尽眼下所有的才能气力去拼”,而是这一切的意义与个体随机性背后的荒谬……这时的我,才终于发现自己还未经历人生的千帆与沉舟,却已失去了探索未知的热忱;还未亲眼见过、亲手做出一点点真正独创性的成果,或是为人类知识的大圆拓展出哪怕一点点边角,却已被尘世急功近利的短平快式“成功”表象充满内心;原来,自己还未成长成人,却已老气横秋地患得患失。

  不,这是在父母的点醒下发现的。正在河南省安阳市红旗渠旅游的他们,点醒了那个表面上云淡风轻的我,那个大概已在纷繁的声音里忘却了那些曾被歌颂的初心与方向的我。

  好在,现在还不晚,一切都不晚。

  如果人生只剩下功利的目的,大概人生才会变得千篇一律,世界也会丧失它原本寄寓美好的多样性,并趋同那个可能存在且唯一的“最优解”,这何尝不是人工智能大模型的专利。而世界之所以仍然美好,并不在于已达最优的静态,恰恰在于无比多样的动态。而身为其中的“人”,在动态中追求美好姿态的过程,或许相较作为完成时的、甚至是被定义的美好本身,更加值得留恋。退一步讲,难道我们一生追求的事物,真的可以在单一维度上被良好地定义吗?

  就像,我并不懂得感激和珍惜的现已拥有的留学生活与几乎无忧的物质条件,已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物;

  就像,我那尽管充斥着遗憾,但也已被身边多少人奉为样板的、已经过去二十二年的人生。

  因此,人生的进程从来不是为了实现并极力维持一个表面看似光鲜的、关于“完美”的静态平衡,将实现最优作为包袱夹杂着功利性的手段捏造出的人生只会在无限趋近中耗竭本体的真实;更何况,以运动为本质的宇宙只有不断进化的关于完美的标准。所以,追求美好从来都不是易事,而贯穿其中的精神,乃是跨越时代的人性密码。我想,也是因此,每个时代都需要与之相伴的精神的气节永不过时。而这一静一动之间、欲望与精神之间,微乎其微的差别,便在于行走天下一生,为求外界的圆滑,还是内心的丰满。

  这么多年来,我欠缺的何尝不是这样一种精神。

  一种面对困难仍能乐观昂扬的精神、乐观昂扬地相信可以凭借自我的努力战胜困难的精神、凭借自我的努力而不计每一毫厘得失的纯粹的精神。

  看看这红旗渠!

  电波将大洋彼岸的画面传来:那是一个相信梦想的年代,人们为了生命的延续,也为了美好的光景,没有人计较十年人力开凿在个体层面的得失,也未曾笃定会青史留名。但红旗渠留下了,汩汩清水流淌至今,福泽万代。

  我们都是局中之人,既然身在此山中,那么,请怀揣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纯粹,用尽作为人类的智慧与气节,借外而助内,扶中正稳健之精神、克怠惰慵滞之欲望,在此之后,用心享受人生这一局吧!

  不禁让人想起了高中议论文,这难道与高考传递给我们的哲学不相似吗?

  为什么我们仍会仰望星空?

  因为我们,都是人类啊。

责任编辑:贾文颖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