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雪城码农的蜕变之旅
发布时间: 来源: 神州学人

机场的最后一碗面

  出发留学前,我攥着雪城大学计算机工程系的录取通知书,在北京首都机场吞下一碗红烧牛肉面。母亲红着眼眶说“记得把暖气开足”,父亲则反复检查我背包里的转换插头。当飞机冲进云层时,我突然意识到:这是第一次,我要独自面对一个连点餐都需要解码的世界。

  雪城的初印象是铺天盖地的白色。凌晨三点踩着齐膝积雪找错公寓楼时,保温杯里最后一口热水在零下20℃中结出冰花。更冷的是专业课上的沉默——当印度同学滔滔不绝地与教授讨论GPU架构时,我的口语突然退化成婴儿水准,只能盯着笔记本上未完成的代码发呆。

文化迷宫的破壁时刻

  计算机工程系教学楼的玻璃幕墙上,总映出我匆匆追赶的身影。第一次小组作业,美国学生Josh直接在白板上画分工表:“Liu,你做MATLAB仿真?”我盯着他龙飞凤舞的笔迹,把“其实我更擅长Verilog”咽了回去。

  转折发生在感恩节。朋友Tyler硬拽我去他家的农场,当我用蹩脚英语解释中国农村收割机的样子时,他父亲突然掏出一本1978年的《国家地理》:“看!这就是你说的梯田!”深夜谷仓里,我教会他们用筷子夹爆米花,他们教我辨认猎户座——原来文化差异就像并行计算,只要找到通信协议,不同进程也能协同工作。

代码之外的生命算法

  疫情把校园变成空城。当Zoom窗口里接连弹出“Network connection unstable”时,我正为分布式系统课的期末项目焦头烂额。教授发邮件说:“考虑到时差,亚洲学生可延迟提交。”但我还是在截止日前30分钟点击了提交——屏幕亮起的瞬间,厨房泡面的计时器同时响起。

风雪中的多元宇宙

  雪城的暴风雪教会我重要一课。某个午夜,我的二手车在87号公路抛锚,手机信号格在风雪中奄奄一息。正当我准备上演荒野求生时,路过的巴基斯坦裔司机Ali停下车:“兄弟,要搭车吗?”他的卡车里飘着“咖喱味”的暖气,收音机放着宝莱坞神曲,我们就这样穿越白色荒漠,他教我乌尔都语的“谢谢”,我教他中文的“小心黑冰”。

  这种多元碰撞在实验室更明显。当希腊裔的Alex用咖啡粉在桌上画出神经网络架构,越南姑娘Linh突然掏出随身携带的肉桂粉撒上去:“加这个符号更醒目!”我们组的异构计算项目最终拿了A+,教授说创新点就在于“像联合国一样的思维碰撞”。

毕业季的蝴蝶效应

  今年,当我站在体育场接过学位证书时,突然想起3年前那个在超市对照手机查“half-and-half”是啥的自己。现在的我能用俚语讲笑话,在Hackathon带队夺冠,甚至为本地中学开发了编程启蒙课——那些曾经让我窒息的差异,如今都成了自由呼吸的氧气。

  快离校前,我去Marshall街的咖啡馆告别。老板Mike递来一杯“特调”:“Americano加枸杞,你们中国留学生最爱的‘朋克养生’饮品。”窗外的雪又开始飘落,但这次我知道,每片雪花都会找到自己的降落点。


  留学就像写递归函数:每次调用都经历新的堆栈,但最终都会带着参数回归。那些在Office Hour排队的清晨,在实验室通宵的圣诞夜,在异国厨房复刻妈妈红烧肉的尝试……所有这些指令,最终编译成更好的自己。

责任编辑:贾文颖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