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是一次航行,而成长,从来不止一条航道。
八年前,带着对未知的渴望,我踏上了赴美求学的旅程。那时的我,英语成绩几近全年级垫底,却依然决定出发——并非怀揣宏大理想,而是笃信外面的世界值得一看。18岁那年,我第一次真正挑战自己,埋头苦学托福与SAT,只为开启通向世界的一扇门。
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8年的求学生涯中,我将自己投身于3个看似毫无关联的领域:飞行、科研,以及学联工作。如今再回望,这3条路径并非各自孤立,而是在岁月的编织中彼此交错,共同塑造出我今天的模样。
在白云之上,我是一名飞行教员。像许多小男孩一样,我从小对蓝天心生憧憬。来到美国后,得知学校开设飞行课程,我便利用课余时间投入训练,克服语言障碍、眩晕反应等重重挑战,最终完成从学员到教官的跨越,积累了上千小时的无事故飞行。飞行的自由令人心驰神往,但自由从不等于轻松。曾经历空中停车、仪表失灵、穿越雷暴云团,甚至独自飞越积雪覆盖的落基山脉——每一次挑战都逼近身体与心理的极限。我仍记得第一次遭遇突发状况时,腿在舱内颤抖不止,却仍必须保持镇定、迅速作出决断。那一刻我终于明白,真正的成长不是无所畏惧,而是在被恐惧击中时,依然选择向前。高空之上没有退路,航向只能由自己掌舵。而正是这些时刻,让我更早学会了冷静判断与责任担当。
在高校实验室中,我是一名科研工作者。也许是因为高中时期英语成绩垫底的经历让我深知“突破自我”的意义,又或许是在飞行中学会了直面未知的勇气,在做学业选择时,我有意识地选了自己最不擅长的方向——生物。面对从零起步的科研任务,我从最基础的分子检测技术学起,啃文献、练操作、改参数。无数个通宵达旦的夜晚,我一边摸索一边构建起完整的核酸检测系统,调试光学模块、优化试剂配方,从混沌中寻找规律。科研最宝贵的地方在于,它教会我不仅是知识,更是一套成体系的思维方式——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拆解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当然,失败从不缺席。烧掉的电路板、反复修改的实验流程、被拒的论文评审意见,接踵而至。但也正是在这些挫折与自我怀疑交织的时刻,我学会了在不确定中咬牙坚持,在反复推倒重来中寻找突破。就这样,我一步步走上了便携式病毒检测设备的研发之路,也在过程中积累下日后走入科研前沿的底气与信心。
在异国的华人社群中,我主持着中国学联的工作。随着我在飞行中学会坚毅豁达,在科研中逐步建立专业自信,我也逐渐意识到,成长不仅是实现自我,更意味着“有取有还”。既然这个环境给予了我成长的机会,我也希望能将自己的所学所能,回馈给这个群体,带去更多温暖与支持。我们组织迎新接机、学术分享、文化节展演,也积极搭建中美学生之间的交流平台。我们把来自五湖四海、专业年级各异的留学生聚在一起,在一方舞台上演绎长衫、百衲、白衣与锦衣的光影流转,在异国校园中展现出属于中国的色彩与自信。在这过程中,我不仅理解了“社会责任”的具体内涵,也真正体会到什么是“集体”。留学生不应是漂泊无依的个体,而应是一个彼此守望、互助共进的群体。通宵修改策划、凌晨布置会场,我们在繁忙中磨合协作,也在一次次沟通中学会了包容与信任。这段经历不仅让我走出了实验室,也让我学会了与人同行。
这3条主线交错交融于我8年在异国求学的漫长时光中。飞行教我在乌云中也能稳住航向、继续振翅;科研锻炼我拆解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社群服务,则让我学会与人同行、以心换心。它们共同织就了我的成长脉络,也引导我在复杂与纷繁中,始终辨得清前行的方向。
而在这一路的探索背后,始终有祖国的守望。2020年春,疫情突如其来,校园封锁、航班停飞、物资短缺,我曾一个人坐在停飞的机库前久久发呆,未来一度模糊不清。就在最迷茫的时刻,中国驻纽约总领馆寄来了健康包,还有一封写着“我们一直在”的信。这份跨越重洋的温暖,让我在异国他乡第一次深刻感受到来自国家的托举与牵挂。此后,线上座谈、疫情科普讲座、包机通知接踵而至,让我明白,我们并不孤单,身后始终有祖国作为最坚实的后盾。
如今,我在科研道路上越走越深,继续专注于病毒检测系统的开发与优化。项目日益复杂,节奏不断加快,而我也逐渐学会以更从容的心态应对科研中的不确定与挑战。未来,我希望将所学所获带回祖国,投身科研机构或高校,致力于便携式诊断设备的研发与转化,服务基层医疗与公共健康事业。我也期待在国内推动技术成果落地应用,为全民健康战略和“健康中国”建设贡献绵薄之力。
成长,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无数次跌倒后仍愿意再试一次的倔强;是在深夜质疑自己的时刻,依然愿意相信明天的光亮。留学不是孤旅,而是人与人之间彼此扶持、共同成全的过程。感恩祖国的支持、导师的教诲、朋友的陪伴,是这一切温暖的瞬间,让我在异乡也能坚定生长。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风中展翼的蝴蝶,而那些照亮夜空的微光,就是我们振翅的理由。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