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来自河北省的女孩,高考后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家人商量后决定选择“中美121合作办学项目”。幸运的是,我成功被录取了。但与此同时,担忧也随之而来,因为这意味着我将在大二、大三独自前往美国学习。说实话,在上大学之前,我从未独自离开家人去一个如此遥远的地方生活。因此,面对即将到来的美国留学生活,我既紧张又害怕。但另一方面,我也很兴奋,因为这将是一次独一无二的经历,两年不同于国内的学习与生活节奏,将让我亲身体验中美教育体系的差异,看看自己能学到哪些新方法和新思维。
害怕归害怕,时间却不会因为我的焦虑而停滞不前。于是,在2024年8月中旬,我和班上的10位同学一起踏上了飞往费城的航班。经过23个小时的长途飞行,我们终于抵达了这个与中国相距一万多公里的国度。下了飞机后,学校的中国老师安排专车接我们前往校园,带领我们办理学生证、入住宿舍等一系列手续。等到晚上,我躺在宿舍的床上,竟然还有些恍惚,仿佛这一切不过是一场梦——20岁的我,真的孤身一人来到了大洋彼岸求学。
时间转瞬即逝,如今我即将结束在美国的第一年。回顾这一年的学习和生活,最初的紧张与焦虑已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对这个新环境的适应与探索。
语言挑战与适应
刚来到美国,语言无疑是第一个挑战。我更擅长应试英语,而这里更多的是日常交流、课堂讨论、论文写作等实际场景。所以刚开始,我上课会依赖翻译软件帮助理解内容,课后也会反复回听课堂录音。但慢慢地,我开始逼自己多听、多说,不再害怕犯错。日常生活中,我尝试和同学、老师主动交流,锻炼自己的听力和口语。此外,我还加入了学校的写作中心,每次写完论文后都会提交给老师修改,老师会给出详细的反馈,这大大提高了我的写作能力。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下,我的适应速度比想象中快。最初的胆怯悄然消散,现在已经能够自信地参与课堂讨论,我逐渐克服了语言带来的障碍,也更加敢于表达自己。
学习方式的变化
美国的教学方式与国内有些不同。在这里,课堂不只是教授单向讲授,而是更注重学生的参与和讨论。老师不会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引导我们去思考、质疑、讨论,甚至挑战他们的观点。这种互动式学习模式不再只是背诵和记忆,而是自己不断探索和理解。这种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思考的学习方式是个非常重要的转变。刚开始,我很不习惯在课堂上发言,总是害怕自己说错。但后来,我发现即使表达不够完美,教授和同学们也会耐心倾听,尊重每个人的观点。于是,我开始尝试主动举手提问和发言,这不仅提高了我的口语能力,也增强了我的自信心。
美国大学的成绩评定方式也与国内不同,不单靠期末考试决定一切,而是由多个因素综合考量,包括4次考试、平时作业、小测验、课堂参与、论文写作、演讲等。这种评估体系更强调日常积累,而不是最后的临时抱佛脚。演讲任务则比较考验学生的综合实力,包括小组合作,设计完成独立实验,制作ppt和当众演讲。刚开始,我因为语言问题害怕在众人面前演讲。但通过反复练习、和小组成员合作准备,我逐渐适应了这种学习模式。最终,我不仅顺利完成了小组演讲,还学会了如何高效沟通与合作,这对我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都大有好处。
社交与文化体验
来到美国,我不仅体验到了不同的学习方式,也深刻感受到文化的差异。学校的校园生活非常丰富,经常组织各种节日活动,如中国春节、西方的圣诞节和万圣节、印度的洒红节等。这些活动让我更深入地体验和学习多元文化,感受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为了更快融入校园,我也加入了几个社团,包括国际学生组织和一些兴趣小组。在这里,我不仅结识了很多中国留学生,还交到了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我了解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也学会了如何与不同背景的人相处。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很多有趣的文化差异。例如,美国人更习惯喝冰水,而不是热水;他们非常崇尚运动,喜欢强壮健美的身材很少有身材焦虑;他们在交流时更倾向于直截了当,不会拐弯抹角。这些不同的文化习惯,让我逐渐调整自己的认知,学会用更包容的心态去理解和适应新环境。
这一年中,我也去了很多地方旅游,在帝国大厦欣赏了纽约的繁华,在自由女神感受到了希望的力量,在白宫门口聆听到了华盛顿的历史,我甚至还有幸遇到了人生的第一次极光,在极光下许了永恒的愿望。
从最初的忐忑不安,到现在的适应与成长,这一年的美国留学生活让我受益匪浅。我不仅提升了语言能力、学会了独立思考,也更加自信地面对挑战。当然,留学的道路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但正是这些挑战让我不断成长。我学会了如何在陌生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节奏,如何调整心态去迎接不同的文化,如何在困境中寻找突破口。接下来,我将迎来在美国的第二年学习。我期待着更多未知的挑战,也相信自己会在这段旅程中收获更多宝贵的经验。无论未来如何,这段留学经历都将成为我人生中最珍贵的记忆。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