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夏天,我和20多位同学一同踏上飞往美国的旅程,怀揣着对异国学习生活的向往,也暗藏着对陌生环境的忐忑和不安。当飞机穿越云层的那一刻,我心中升起一种既激动又紧张的情绪,“我真的要开始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家学习生活一年的时间吗?”如今,一年时光悄然流逝,回首这一段“破茧”的旅程,仿佛昨日的自己还站在机场的入境口,手里紧握着护照,眼神在茫茫人海中四处搜寻着方向。那时的我未曾想到,这一年的留学经历,会成为我人生中最难忘、最具意义的一段旅程。
正式上课前,老师贴心地组织我们参观了费城的多个地标性景点,我们站在自由钟前合影,阳光洒在每个人的脸上,照亮了我们对新生活的期待。费城的一切都令我感到新奇,陌生的街道、不同的英语口音,还有与国内截然不同的课程安排。语言障碍是我面临最现实的挑战,因为听不懂课堂上的某些词汇,我不敢主动发言,甚至在点餐时因为听不懂对方的问题而尴尬地微笑。但幸运的是,我们遇到了一群充满耐心并且善解人意的老师们。
课堂上,哪怕我们表达得不够流畅,老师们也会专注地倾听,给予真诚的回应与鼓励。一位老师更是特意在课后请我们逐一教她中文名字的发音,并认真地录下视频,一次次练习,直到可以准确地念出我们的名字。那是我第一次在异国他乡感受到被尊重与被看见的幸福。美国的课堂充满了开放与互动。老师会鼓励讨论,将课本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案例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种教学方式对我来说既新鲜又有压力。起初,我害怕表达,担心语法不对或词不达意,但很快我意识到——这里更看重的是观点的表达和思维的独立。老师们总是会给予我高度评价,我们在一次次在学术表达中感受到了自信与成就感。学期结束时,老师还为每位同学准备了装有名字的小零食袋和亲笔写下的祝福小卡片。这不是普通的礼物,而是对我们这段跨文化学习旅程的温柔总结与肯定。
感恩节那天,老师邀请我们到家中共进晚餐。她事先询问了我们的住址,并开车来接我们。老师家里布置得温馨而热闹,餐桌上摆满了火鸡、南瓜派、蔓越莓酱和土豆泥,每一样都精心准备,甚至还有几道她专门为我们学做的中餐。老师的家人也都热情地接待我们,向我们介绍每道菜的来历,孩子们兴奋地用稚嫩的中文和我们打招呼,“你好!”“谢谢!”那一晚,我们围坐在美国家庭中,感受到浓浓的温情与归属。而到了春节,我们也将中国文化带到了费城,我们穿上旗袍、汉服,挂起红灯笼,猜灯谜,教外国同学写“福”字。老师们也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努力用中文说出“新年快乐”。那一晚,掌声、笑声与祝福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场跨越语言与文化的盛宴。
感恩节受邀在老师家共进晚餐
与美国师生共庆中国年
除了师生之间的温情,我也从同伴中汲取了巨大的力量。30位来自中国不同高校的同学,在异国他乡结成了深厚的友谊。我们一起上课、一起组队做项目、一起克服时差赶deadline,也一起在深夜吃着泡面诉说对家的思念。有困难的时候,我们彼此鼓励,有喜悦的时候,我们一起分享。我们像一个小家庭,撑起了彼此在异国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而在文化碰撞中,我也逐渐找到更加清晰的自己。我不再只是一个“来美国学习的中国学生”。我开始懂得欣赏差异、理解多元,也学会了如何表达自我、讲述自己的故事。这一年的留学旅程,看似短暂,却改变了我许多。它让我从一个对未来迷茫的学生,成长为一个拥有独立思考能力、敢于表达、懂得珍惜多元文化的年轻人。
结课时老师送给我们的手写卡片与小礼物
留学,是一场关于“成为”的旅程。成为一个更开放、更坚定、更自信的自己,每一次挣扎、每一次尝试、每一次进步,都是“破茧”的必经之路。虽然未来还会面临更多未知,但我相信,在这一年的积淀下,我已拥有继续飞翔的翅膀。
感谢这一年,感谢费城,感谢圣约瑟夫大学,更感谢那些在我成长路上出现的人——老师、朋友、同学,还有那个一步步走向成熟的自己。未来的我,仍将带着这一年的故事与记忆,继续追梦、勇敢前行。因为我知道,无论世界多大,只要拥有内心的坚定与勇气,就永远不会迷路!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