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我收到联合国秘书处实习录取通知时,喜悦很快被现实冲淡——纽约高昂的生活成本让我望而却步。是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奖学金,让我得以踏上这段征程。有人说:“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祖国给予了我从内而生的力量,点亮了我破茧的曙光。
破茧初体验:从懵懂到启航
第一天踏入联合国总部大楼,就参加长达6小时的会议。我在政治和建设和平事务部(DPPA)与和平行动部(DPO)的共建团队实习。各种口音的英语此起彼伏,密集的会议、陌生的议事规则、专业术语、快节奏的讨论,以及复杂的文件协作体系,让我几乎难以跟上节奏。
那晚回到公寓,我翻开笔记本,重新梳理会议材料,仔细标注每一个不懂的术语。母亲的话在耳畔回响:“你要像海绵一样,拼命吸收知识。”于是,我为自己定下了“三个提前”原则:提前阅读会议文件,提前准备发言要点,提前向同事请教背景知识。
努力破茧:在国际舞台找到自己的位置
起初,我只默默工作,不敢发言。直到参与“数字治理与和平建设”项目时,我分享中国的“数字政务”经验方案,希望以此借鉴,为维和部队搭建一个更全面、便捷、高效的数据管理平台。我还向同事展示了贵州“大数据扶贫”的案例,同事惊叹道:“中国用技术缩短了发展差距,这不是理论,而是实践。”那一刻,我意识到,我的价值不仅在于学习国际规则,更在于将中国的实践智慧带进来。
如今,我不再只是会议的旁听者,我开始负责部分工作,完成了从旁观者到贡献者的蜕变。我参与两个维和数字化转型项目,还帮助主管完成了部门新的ToR(Terms of Reference,职责范围)汇编。在和同事的交流过程中我感受到,大家都对飞速发展的中国感兴趣,我们的一言一行,或许就会成为他们了解中国的窗口。“少年强则国强,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新时代的中国答卷,正等着我们在国际舞台上书写。
70载破茧声隆,我与祖国同破茧
在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组织的新年晚会上,总部大楼大厅摆满了节日装饰,志愿者小伙伴们将这些装饰一一挂起。当常驻联合国代表、特命全权大使傅聪的“新年好!”从联合国总部春晚舞台传向世界那一刻,我的祖国母亲又一次向世界展示了她的风采。“加油干,祖国永远是你们的后盾。”使团成员们鼓励的话我至今难忘,每一个破茧而出的中国人,都是祖国翅膀上的一片羽毛。五千年茧衣厚重,七十载破茧声隆;我辈是新生之翼,驮起下一程星空。
4月3日,我在联合国参与了一场特别的放映活动,观看了第97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No Other Land》(《别无他地》),并见到了导演巴塞尔·阿德拉(Basel Adra)。当CR-2会议室的灯光渐暗,银幕上《别无他地》的镜头缓缓展开,巴勒斯坦土地上的伤痕历历在目,那些在战火中渴望上学的孩子,那些在士兵检查站前佝偻着身躯的老人处境依旧。
散场后,我与德国同事汉娜站在会议室外的走廊,久久无言。“小时候,”我轻声说,“爷爷常常摸着我的头说要好好学习,勤奋吃苦,落后就要挨打!”汉娜突然转过身,眼神中闪烁着坚定的光:“对!”这简短而有力的回应,令我心头一震。如今,在联合国大楼里,有越来越多和我一样的黑眼睛、黄皮肤的面孔穿梭其中,我们牢记“好好读书”的叮咛、“不能偷懒”的教诲,铭记中华民族铮铮的骨气,永怀不惧万难的决心。
看着纪录片里饱受战争摧残的巴勒斯坦人,我不禁想起我的祖国也曾在历史的洪流中饱经创伤。中华民族的破茧而出,是亿万中国人一次次战胜“不可能”的结果。而我的破茧,是爷爷手上的老茧,变成我手中的钢笔;是父辈们洒下的汗水,凝成我西装上的联合国徽章。个人命运,从来不是孤立的航标,而是随国家巨轮起伏的浪花。夕阳洒下,旗杆上的五星红旗被映照得格外鲜亮。这抹中国红,不仅承载着五千年文明的厚重,也成为我们行走世界的底气。纪录片中,那些流离失所者的目光,仿佛映照出我们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轨迹。这或许就是文明最朴素的真理:有国,方能安身立命;有地,方能心有所归。
东河上的货轮拉响汽笛,记忆中黄浦江上的船号。来自不同大陆的汽笛声在此刻交织回响,宛如人类对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渴望。而我的祖国,正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转化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这,或许正是文明传承的真谛:每一个家庭的朴素愿望,终将汇聚成民族复兴的星辰大海。
我们的一生都在前行,在一次次破茧中超越不可能。“欲渡关山,何惧狂澜;风生水起,正好扬帆!”破茧的微光汇聚成炬,照见的既是个人成长的年轮,也是民族复兴的轨迹。愿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都能在破茧中振翅,与祖国共同飞向更辽阔的星河!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