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张蝶:和琵琶一起,走向“光环之外”
发布时间: 来源: 神州学人

  张蝶这个名字,在旅荷华人圈里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位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十大歌手”之一,曾在几年时间里,发行过12张个人专辑,总发行量突破400万张。不仅在歌坛声名鹊起,张蝶还是毕业于天津艺术学院的一名琵琶演员。旅居荷兰后,琵琶和她一起走出了国门,在荷兰乃至欧洲广阔的大地上绽放异彩。在她的努力下,荷兰埃因霍温国立艺术学院成立了“张蝶琵琶艺术班”,琵琶教学纳入欧盟考级制度体系。由她牵头成立并担任院长的欧洲中国艺术院在欧洲举行各类艺术活动,致力于让琵琶等中国器乐艺术被欧洲主流社会所接受和认可。

  “当时我觉得我最多也就能够坚持一两年,没想到我坚持了16年。”提起这些年来在海外教授琵琶、传播中华文化的经历,张蝶的眼神里闪烁着光芒,语气也变得激动起来,就像是打开了话匣子,急切地想跟我们聊聊她的经历和感受。在外传播中华文化并非易事,最初时更是处处碰壁。但没有经验就自己探索,没有资源就主动争取。正是靠着这样敢闯敢干的劲,张蝶带着她的琵琶,走出往日的“光环”,让琵琶为欧洲主流社会所接受。


  让琵琶教学入乡随俗

  最开始在荷兰教琵琶的时候,她就遇到了很多在国内完全不会遇到的问题。西方的音乐教学体系已经规范化、标准化很长时间,但琵琶演奏往往跟随演奏者的心情、感觉,技巧的时值与速度没有明确的要求,在张蝶学习琵琶时,老师告诉她:“只要拍子满了,不论你轮指轮了几个都可以立马结束。”不论是对在荷兰长大的华侨,还是土生土长的荷兰人,“跟着感觉走”都是很大的挑战,在他们的思维里,几乎没有“适量”这一概念。为了让他们更易于接受琵琶,张蝶在教学中为学生规范了每一张曲谱,甚至细化到“半拍一个轮指,一拍两个轮指”。

  不仅如此,为了让学生对学习琵琶更有兴趣,张蝶还引入了贝多芬、莫扎特等为外国学生所熟知的西方音乐来进行教学,慢慢再加入中国的传统乐曲。从贝多芬到《阳春白雪》,学生也从爱上琵琶开始,逐渐爱上了中国乐曲。

  让琵琶表演“潮”起来

  除了精湛的技艺,张蝶身上还有着其他乐手不具备的独特优势——对流行音乐表演的出色把握。因此,张蝶的琵琶表演也不止于传统音乐的听觉盛宴,而是在各个方面都极其富有张力。“想让外国人,特别是年轻人接受琵琶,只有5000年悠久历史还不够,贴合时代潮流才能吸引更多人的喜爱。”张蝶的每次演出,小到衣服上的一个小装饰,大到灯光舞美,她都会亲自把握。为了更有记忆点,她还常常在衣服和头饰中选择“蝶”的元素,甚至她的琵琶上也有一只蝴蝶作为装饰,每当琵琶演奏时,数只“蝴蝶”微微颤动,美妙的乐曲则随着如仙子般灵动的弹奏缓缓传来。

  张蝶还经常尝试创新自己的演出元素,用琵琶演奏中外的流行乐曲,用水晶琵琶演奏摇滚音乐,和提琴、交响乐团合奏,这些都是她的精心策划。她演奏的琵琶乐曲也成为埃因霍温国立艺术学院的艺术节、亚洲音乐节和国际音乐节等音乐盛会上最靓丽的风景,还常常作为返场节目再次演出。她说:“我们每次演奏完,全场的观众都会站起来为我们鼓掌。”说到这里,她显得格外兴奋。又快到艺术节了,艺术学院的校长又打电话问她了,“艺术节要开始了,今年你们会有什么‘新玩法’呀?”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16年在外演奏、教学琵琶,坚持传播中华文化,张蝶有着太多感悟,也有着无限情感,还向致力于传播中华文化的留学人员、华人华侨提出了许多自己的建议。她说,传播中华文化道阻且长,是需要持之以恒的事业。许多人做了一小段时间,觉得太难就放弃了,但事实往往是坚持两到三年以后,你所传播的东西才会被一定数量的人接受。此外,更要不断精进自己的技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想要传播好、诠释好,更需要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才能把中华文化讲得清楚、讲得动人。“勇敢地去争取,勇敢地向上走。”张蝶还鼓励华人华侨、留学生们在更广阔的舞台展示中华文化,注重宣传、采访,结合市场运作的经验,让中华文化在当地真正可持续地发展和传播。

  “年轻人总能给中华文化带来新的东西。”张蝶对留学生寄予殷切希望。她说,中华文化不止有5000年的悠久历史,也有被世界所喜爱的潜力。随着祖国的日益富强,她期待中华文化能走向世界,被世界人民所喜爱。(作者汪卓凡就读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媒体与信息专业,中国留荷学生学者联合会文艺理事;曾路钧就读于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经济与商务经济专业)

责任编辑:刘晓璇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