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留学,波澜壮阔70年
发布时间: 来源: 神州学人

  70年来,新中国留学事业在摸索中不断前进,从只有公派留学到以公派留学为主导、自费留学为主体,从单一国家和学科到遍布世界各地各个专业,从包揽式管理到“互联网+”电子化自助服务。如今,有超过150万的留学人员在世界各地进行相关阶段的学习和研究,有数以百万的留学人员学成回国,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

  留学之路越走越宽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领导人就已经意识到人才对战后国家建设的重要意义,开始陆续选派人员前往苏联留学。新中国成立伊始,国家领导人即着手拟定留学人员派遣相关政策,并随着派遣工作的开展和国内外局势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着探索和调整。然而始终不变的,是国家对留学工作和留学人员的重视,1957年11月17日毛泽东在莫斯科大学接见中国留学生时那段著名的讲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正是国家对留学工作最鲜明的表态。

  当然,当时的留学工作也有着那个年代特有的时代烙印,比如八成留学人员被派往了苏联,留学形式全部是国家公费派遣,派出前要进行严格的筛选和审查等。然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留学工作仍然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

1.jpg

  新中国成立初期留苏学子们的风采(神州学人资料图)

  1950年-1965年间,中国共派遣留学人员10698人,这一数字在当时世界范围内也是相当突出的,作为一个刚刚成立不久、国民经济尚在恢复重建中的国家,这一数字也充分说明了当时的决策者们利用教育对外交流为国内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急需人才的魄力。这些留学人员在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诸多关键领域作出了重大贡献。

  随着留学人员派遣数量的不断增加,留学人员管理和服务工作也在摸索中前行。在国内,1952年3月,留苏预备部正式开班授课,为留苏预备生进行俄语培训工作,随着留学事业的不断拓展,留苏预备部更名为“出国人员培训部”,提供多语种的培训服务;同年11月,主管全国高等教育事务的高教部设立“留学生管理司”管理出国留学事务。在国外,1952年中国政府首先在中国驻苏联使馆建立了“留学生管理处”,随后在接受中国留学生较多的国家,也开始陆续选派工作人员到中国驻当地使馆负责留学生工作。在中国驻外使领馆设立专门机构,安排专职工作人员负责出国留学人员管理工作。1958年,国家颁布《关于管理派赴各国留学生的规定》,同时废止了《派赴苏联及各人民民主国家留学生暂行管理办法》。从此,中国有了第一个管理派往世界各国留学人员的统一规定。

  随着“文革”的开始,中国的留学工作一度陷入停滞,虽然自1972年开始有所恢复,人数也大为减少,1972年-1977年间我国共向30多个国家派出公派留学人员1117人,同期毕业回国715人,主要培养了一批国家急需的翻译人才。

  1978年6月23日,邓小平在听取教育部工作汇报时明确指出:我赞成留学生的数量增大。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教育部研究一下,花多少钱,值得。今年三四千,明年万把人。要千方百计加快步伐,路子要越走越宽。

  这段话,打开了中国扩大派遣留学人员的大门。留学,作为中国与西方国家开展教育交流合作的重要方式,拉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序幕。

  1978年7月,美国科技代表团访问中国,团长是卡特总统的科技顾问普雷斯博士。

  7月10日凌晨3点,美国白宫的电话骤然响起,卡特总统在睡梦中被惊醒,打来紧急电话的正是普雷斯。

  普雷斯说:“我正和邓小平会见,他问了一个我无法回答的问题。他想知道能不能送中国学生到美国留学?”

  “当然可以!”卡特总统语气十分肯定。

  普雷斯鼓起勇气:“邓小平问能不能派5000人?”

  卡特说:“你告诉邓,他可以派10万人。”

  中美双方迅即启动谈判程序。

  当年10月,以周培源为团长的中方代表团访美。经反复磋商,中美双方最终达成11项“口头谅解”,明确在1978-1979学年,美方接受中方500-700名学生学者,中方接受美方60名学生学者。双方鼓励两国的大学、研究机构和学者之间进行直接接触。

  第一批国家公派的50人名单随即产生,加上北京大学自行选派的两人,新中国成立后,首批公派赴美的留学人员一共有52人。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20多天后,邓小平抵美访问,这些留学人员也出现在欢迎人群中。

  与此同时,中国与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商谈合作互派留学人员。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学者被派往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学习。

2.jpg

  1979年初夏,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留英集训班学员合影(神州学人资料图)

  在公派留学打开渠道的同时,自费留学的闸门也随之打开。1984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暂行规定》,首次提出:自费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一条渠道,自费留学人员是我国留学人员的组成部分,对自费留学人员和公费留学人员在政治上应一视同仁。

  自费留学的开放,让更多中国青年走向世界的梦想变得触手可及,出国留学人数不断攀升。2018年度,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到66.21万人。其中自费留学59.63万人。

  从1993年11月14日,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提出“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出国留学工作方针,到2013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纪念大会发表重要讲话时提出的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的新时期留学人员工作方针,20年的时间,日益增长的留学大军,亦推动了中国留学政策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1995年,国家教委提出《改革国家公费出国留学选拔管理办法的方案》。1996年6月20日,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留学基金委”)成立。国家公派留学工作掀开新的篇章。

  2003年,教育部制定“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保证重点、增强效益”的国家公派留学工作新思路。2005年,又提出“三个一流”选派办法。两年后,“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出台。这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公派研究生项目,是落实国家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

  中共十八大以来,出国留学工作走进新时代。2014年12月12日-13日,全国留学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统筹谋划部署全国留学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会议作重要指示时强调,留学工作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之后,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2015-2017年留学工作行动计划》,提出在未来3年中,将配合国家战略,加大对重点行业发展急需的5类人才培养力度。

  同年,国家留学基金委设立并实施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打破以往以个人留学需求为主的模式,重点支持中外高校或科研机构间的人才培养合作。

  2016年7月,教育部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实施“丝绸之路”留学推进计划,以国家公派留学为引领,选拔国别区域研究人才和非通用语种人才出国培训进修,推动更多中国学生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

  70年来,中国的留学之路越走越宽。70年间,不管留学政策如何调整,出国留学政策的主旋律始终不变。持续稳定的出国留学政策,日益增长的留学大军,遍及世界各地的中国留学人员,彰显着中国走向世界的自信和决心。

  回国浪潮澎湃高涨

  争取在外留学人员回国服务,也是中共领导人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着手进行的工作。1949年夏,周恩来听取留美回国人员汇报工作,指出要动员在美国的中国知识分子,特别是高级技术专家回来建设新中国。12月,政务院成立了“办理留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随后分别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地设立“留学生回国招待所”,全权负责接待回国的留学生。12月18日,周恩来总理通过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诚恳邀请在海外的留学生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为争取更多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并做好留学回国人员的接待和安置工作,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办法。1957年,周恩来总理提出了对在外留学生和学者“不管回国先后,一视同仁,并且来去自由”的政策方针。

  新中国成立带来的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希望,加上来自祖国最深情的召唤,鼓舞了一批批心怀祖国的优秀知识分子。他们放弃海外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还要面对国内资源匮乏、条件简陋的环境,更要克服西方国家的重重阻挠。至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共有约2500名留学人员回到祖国,掀起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轮回国潮。

  改革开放,则推动了又一波回国潮的兴起。

  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时说:希望所有出国学习的人回来。告诉他们,要做出贡献,还是回国好。

  “要做出贡献,还是回国好。”这是祖国人民对海外学子又一次的深情召唤。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报告强调,要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以适当方式为祖国服务。

  这一时期,国内对留学人员的需求势头愈加旺盛,从中央到地方,留学回国人员工作都受到特别重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留学工作的良性循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系列政策措施,则为鼓励留学人员以各种方式为国服务提供了保障。

3.jpg

  “春晖计划”资助的第一个团是留法学者支援甘肃团。图为时任国家教委副主任韦钰听取该团汇报并与全体团员合影(神州学人资料图)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自费出国群体的大幅增长,如何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回国效力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2003年,胡锦涛同志指出,要不断完善政策措施,探索建立新的工作机制,积极营造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创业、发展的良好环境,鼓励和支持广大留学人员施展才华、大显身手。

  针对自费留学生,国家留学基金委于2003年设立了“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项目,鼓励自费留学人员努力学习,报效祖国。该奖设立以来,在2003年-2019年的16年间,共产生6414名获奖者,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回国工作,在各行各业践行着反哺祖国,彰显着赤子情怀。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战略目标,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国家、地方和用人单位引才项目竞相发力,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海外留学人才回国潮澎湃而至。

  最新数据显示,1978年-2018年,总计有365.14万人完成学业,回国发展,占已完成学业群体的84.46%。

  发挥作用无可替代

  在2018年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被授予改革开放先锋的百人名单中,在2019年9月17日习近平主席签署主席令授予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的42人中,都有留学人员的身影。

  70年来,广大留学人员始终勇立潮头,拼搏奉献,无论回国服务还是为国服务,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中国诞生之初,百废待兴,急需大批经济、科教文卫等领域的建设人才。2500名留学回国人员成为新中国的宝贵财富,他们带回了海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新中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3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有18位都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回国的留学人员。可以说,没有他们在艰苦环境下的牺牲与奉献,就没有如今繁荣富强的中国。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广大留学人员开改革开放社会风气之先,结合中国社会实际,推动改革开放持续、深入进行。一大批留学人员回国后陆续走上各级领导岗位,将国外的管理经验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将所学融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为中国经济和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发挥了显著作用。

  广大留学人员努力拼搏,勇于创新,甘于奉献,参与和铸就国之重器,取得一批批重大科技成果。2017年10月18日,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为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点赞。这些国之重器中,无不凝结着无数留学回国人员的心血。

  广大留学人员在教育、科技领域取得骄人成就,推动中国科教事业不断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人才和后备力量。

  广大留学人员与中国高科技产业紧密相连,创办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引领和推动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创新创业生力军。2017年7月1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会议确定要强化人才支撑,实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创新启动支持计划。

  广大留学人员胸怀家国天下,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克己奉公,甘于奉献。他们高尚的情操、崇高的人格,引领时代精神新风尚,用生命诠释当代留学人员的豪情与奉献,成为新时代中国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

  广大留学人员践行和传承中外友好,带动和促进中国与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互信和友谊,推动、丰富和发展着中外人文交流,成为中国与国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学习的汶川地震灾区学生、由国家留学基金委和北京体育大学联合打造的“冠军班”项目学员、在大阪舍身救助日本儿童的严俊、留学俄罗斯的“漂流瓶男孩”席浚斐等留学人员的故事,被传为中外人文交流的佳话。

  70年来,出国留学工作迅速发展,留学规模持续扩大,成为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途径和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中共十八大以来,因为习近平总书记对留学人员工作方针的点晴之笔,“发挥作用”成为我国出国留学工作的主导思想,更成为广大留学人员在外报国、回国用武的主旋律。

  2014年1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全体在德留学人员回信,希望广大海外学子秉持崇高理想,在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奋斗中实现自身价值,努力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华彩篇章。

  2017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莫斯科大学中国留学生回信,寄望留学人员“早日成长为可堪大任的优秀人才”。

  2018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听取了留美博士袁玉宇关于创新创业的发言。习近平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未来,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发展,随着中外教育国际交流的持续扩大,将有更多的人出国留学,继而学成报国。留学人员将继续发挥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谱写出新的时代篇章!

5.jpg

6.jpg

  上图:2019年9月14日,中国驻瑞士使馆联合全瑞各地中国学联社团等团体,在伯尔尼联邦广场举行“2019遇见中国”文艺活动,共庆中秋,喜迎国庆 图 | 驻瑞士使馆教育处

  下图:美国亚特兰大中国学子2018 年庆国庆暨中秋文艺晚会合影(神州学人资料图)

  本文原载于《神州学人》2019年9-10期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刊

  留学与“中国号”

640 (1).jpg

责任编辑:张静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