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新中国70周年专题 > 留学中国 > 正文
新中国第一批“洋学生” ——清华大学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始末(上)
发布时间: 来源: 神州学人

1.jpg

  1950年冬,清华大学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学生游览颐和园

  第一批来华留学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际局势也随着二战的结束而逐步发生变化。以美、苏两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日渐形成并成对抗之势,而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表美国对新中国采取了政治孤立、军事敌视的政策。为了迅速打开外交局面,新中国在成立伊始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到1949年底,社会主义阵营的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朝鲜、波兰、蒙古、阿尔巴尼亚相继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这种国际形势下,我国只能与上述已建交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留学生交流,由此给新中国初期来华留学工作打上了鲜明的政治烙印。

  1950年1月中旬,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政府首先向中国政府提出了交换留学生的建议。6月25日,政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主持会议研究此事,并责成当时的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外交部、教育部组成专门小组,拟定计划与有关国家商谈交换留学生事宜。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中国政府除了同意与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分别交换5名留学生外,还主动向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国政府提出各交换5名留学生的建议,建议得到上述国家的积极回应并很快达成协议。

  1950年8月31日,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正式向教育部下达了接收上述5国留学生的任务。这将是新中国接收的第一批来华学习的留学生。

  清华接了“第一单”

  当时这批东欧来华留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中国语文的一般能力,并使他们通过学习,能对中国的政治、历史、文化及其他方面获得初步认识。比如波兰计划向中国派遣的10名留学生中,有研究国外贸易问题者4人,研究艺术理论者3人,研究现代中国问题者2人,研究中国文学者1人。然而这些学生完全不会汉语,因而掌握语言工具又成为这批留学生的首要任务。

  建国之初的中国积贫积弱,学术和文化发展较为落后,中国高校刚刚摆脱了战乱环境,维持正常的教学尚且自顾不暇,开展留学生教育的条件更是十分有限。接收留学生并开展留学生教育并非一蹴而就的事业,而是一项兼具综合性和复杂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师资力量、教学制度、硬件设施和整体文化环境的配合。

  1950年7月,教育部委托清华大学开始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机构的筹建工作。1950年9月6日,教育部根据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的指示,正式通知清华大学承担新中国首批外国留学生的第一年在华的汉语培训任务。清华大学将这一为外国留学生设立的汉语培训班定名为“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由此,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清华大学成为第一所成规模地接收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的大学。专修班不仅要为东欧国家培养掌握汉语、熟悉中国政治文化的人才,也承担着为这些国家培养第一代驻华外交官的任务。

  外国人有组织地到中国来学习汉语,学习专业,并有专门机构、人员对外国人进行专业的汉语教学,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新中国成立前,出于在华工作和交往的需要,在上海、广州、重庆等外国人聚居的城市,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活动都已经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只是既没有人把它当做一门学科加以研究和发展,也没有人把它当做一项事业予以鼓励和提倡,当然更不会有什么教学的组织机构和组织形式。

  与此相应的,语言学者和教育工作者们也缺乏针对外国人开展的汉语研究的明确意识。北京大学杜荣教授回忆说:“燕京大学、老北大、清华当时也有外国学生学中文。这些人大部分不是专门来中国学中文。那时,中国著名语言学专家朱德熙在清华,他也教一两个外国学者。”

2.jpg

  时任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班主任的周培源先生(中)与学生们交流

  “豪华”的教学队伍

  在东欧留学生到达中国之前,清华大学进行了积极的筹备工作,将专修班作为一个系进行建设和管理。首先迅速建起专修班“豪华”的教学队伍,时任清华大学教务长、校务委员会副主席、著名物理学家周培源被中央政府任命为班主任。由中央政府任命一个班的班主任在新中国的教育史上绝无仅有,也为新中国开创性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周培源先后聘请多名教育界知名人士负责该班工作。曾在美国拥有教授外国人汉语经验、担任过赵元任先生助手的邓懿负责专修班的教学工作。后来又调来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担任外籍学生管理委员会主席,负责管理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工作。此外,当时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李广田也参与了管理工作。日常的具体事务则主要由盛澄华教授负责安排。

  专修班又在当年清华毕业的学生中招考教员,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招考教员经过了严格审核,应考者须在汉语语音、语法、一般文化知识和英语诸方面都符合条件,方能被录用。最终录取了杜荣、熊毅、傅惟慈3人,组建了最初的教学班子。陆续参加专修班的教员还有王还、张维、焦庞颙、陈承运等人。

  当时来华的东欧留学生,有的说英语,有的说俄语,而教员们大多都只能说流利的英语,于是专修班迫切需要配备俄语翻译。1950年留学生抵京前夕,教育部负责联络专修班工作的黄新民联系清华大学党总支书记何东昌,从该校外语系抽调了曾经在哈尔滨学习过俄语的学生冯忆罗到专修班做翻译和管理工作。1951年,周培源签署委任状,又将通晓英俄双语的清华大学外文系的班主席钟梫派到专修班,使他一下子由学生变成了先生,也做翻译和管理工作。

  本文原载于《神州学人》2015年第7期

责任编辑:张静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