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新中国70周年专题 > 发挥作用 > 正文
郑荃:没有休止符的乐章
发布时间: 来源: 神州学人

  郑荃,1983-1987年留学意大利,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提琴制作研究中心主任。

  没有休止符的乐章

  文/许珑

  郑荃,一位本应成为优秀提琴演奏家的人,人生道路上的曲折和机遇,使他跨入了提琴制作之门。在这座奥妙无穷的艺术殿堂中,他执著追求,潜心钻研已10余年。如今他是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提琴制作研究室主任,名传遐迩的中国提琴制作大师。

  (一)

  郑荃出生在上海一个有文化素养的家庭。父母的教诲与熏陶,使他从小热爱提琴演奏,技艺日臻娴熟,即使在"文革"10年的插队生涯中,他也从未间断过对艺术的探索。1979年的一个偶然机会,他结识了著名制琴大师戴洪祥。在郑荃的请求下,戴老经过反复观察考验,慧眼识珠,终于收了这位心怀壮志的年轻人为徒弟,引导他走上了提琴制作的道路。为使郑荃能得到更正规的训练,戴老又将他举荐给中央音乐学院。1983年,郑荃带着学校、师长和亲友的嘱托,飞往制琴之乡意大利深造,他在事业的台阶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克莱莫纳,座落在阿尔卑斯山与阿平宁山之间的谷地,波河像一条蓝色的彩带蜿蜒流过,为这座优美、恬静的小城平添了几分动人的魅力。

  郑荃所在的克莱莫纳国际弦乐器制作学校,招收了5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教师大都是世界级的制琴名家。

  在这里,他宛如一只辛勤的蜜蜂,在制琴艺术的花丛中,不停地飞舞,吸吮着,采集着,不知疲倦。

  清晨,他迎着朝霞来到校园里如茵的草坪,大声朗读意大利语,思考着课程中的难点。

  制作室里,手锯、刨子、刻刀在他手中上下翻飞,运用自如。老师不止一次地夸奖这位来自中国的小伙子心灵手巧。

  夜深了,别人已经熟睡,而郑荃的脑子里还在为下一把琴进行新的艺术构思,直到满意地进入梦乡……

  一分辛劳一分收获。很快,他成为众多学生中的佼佼者。

  1985年10月,隆重的斯特拉第瓦利国际提琴制作比赛在克莱莫纳举行,共有30多个国家的近400把提琴参加比赛,其中不乏世界著名制琴大师的作品。尚在学习阶段的郑荃,以在意中国留学生的名义参赛,他提供了两把小提琴。

  一场不同凡响的角逐展开了,国际制琴界同行们都注视着这次比赛。经过几轮激烈的竞争,郑荃的琴居然取得了第5名、第6名的好成绩,太出人预料了!各国同行们不得不对这位默默无闻的中国学生刮目相看,这毕竟是他第一次参加国际比赛呀!

  按照比赛组织委员会的规定,所有这次参加比赛的提琴都要集中到一起,进行展览。郑荃的琴在展出时很自然地被摆放在比较显赫的位置,琴旁的标牌上注明"意大利克莱莫纳·郑荃"。

  公开展览的前一天,郑荃到展厅中浏览了一遍,发现了标牌上的字样,心里很不是滋味。他马上找到组委会主席,希望能够将牌子上的字改成"中国·郑荃"。主席先生漫不经心地回答说:"可以,可以。"然后就走开了。

  第二天,临开幕前的一小时,郑荃不放心标牌的事,又提前赶到展厅。见到牌子上的字原封未动,这回他可真有些生气了。他三步并做两步地走进组委会主席办公室,很郑重地讲道:"主席先生,我是中国国家派出的留学生,我的作品,我的荣誉应属于我自己的祖国。我再次申明,请您告诉有关人员,将标牌上的字改成'中国·郑荃'。"组委会主席摇摇头说:"你是在意大利土地上制作的琴,应该注明意大利。"

  一贯少言寡语、性格内向的郑荃,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愤懑,白晰的脸庞涨得通红。"主席先生,如果牌子上的字不能更改,我将收回我的琴。"他的语调使人听起来无可辩驳。

  主席先生摇了摇头,耸了两下肩膀,摊开双手说:"哎,没办法,你太坚决了。那么,我们商量一下怎么改吧。"

  最后双方同意,标牌上改成"郑荃·中国(意大利)"。

  事情总算平息下来,郑荃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但在他内心深处,却萌发了一个强烈的愿望:"我一定要在中国的土地上,做出能拿世界第一名的琴!"

  从此以后,他学习更加勤奋刻苦,制琴力争精益求精。

  1987年9月以后的三个月内,郑荃接连参加了意大利首届全国制琴大赛、保加利亚国际制琴比赛,共取得8项奖牌,其中包括两项金奖,从而再次轰动国际琴坛。"像雨一样的奖章落在郑荃身上"一类的词句不断出现在意大利报纸上,克莱莫纳小城的市民、制琴学校的师生们都为他感到自豪,祝词、贺信雪片般地向他飞来。

  这消息也通过中国驻意大利使馆和《光明日报》驻意记者,马上传回了国内。中国人在国外的制琴大赛中获得金牌,尚属首次。文化部、国家教委根据郑荃的愿望,在外汇紧张的情况下,筹措了5万美元,寄往中国驻意使馆,请郑荃购置提琴制作与教学的必要设备和材料,以备回国开展工作之需。当支票转到郑荃手中时,他激动不已,也深深感到这张小小的纸片上所寄托的重任……

  (二)

  1988年初,郑荃回到北京。

  根据他在国外取得的显著成就,文化部、轻工业部联合授予他"中国提琴制作大师"的称号。母校中央音乐学院聘任他为副研究员,并按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的待遇,给他晋升了一百余元工资。学校还把最漂亮的琴房腾出来,成立提琴制作研究室,任命郑荃为该室主任。当时全校的教职工住房十分紧张,但学校下决心分给单身的郑荃一套两室一厅的单元楼房。

  提琴传入中国已有多年,但真正了解它的制作历史、沿革过程以及见到过世界名琴的人却不多。为给国内的提琴制作界架起一座对外交流的桥梁,郑荃回国后不久,即与意大利同行们联系,设法在北京举办了首次"意大利提琴展"。克莱莫纳国际弦乐器制作学校校长、郑荃在国外的导师等应邀来华,出席展览会。国内各音乐院校制琴专业的同行,全国各提琴制造厂家的专业技术人员,几乎都参观了这个展览。配合展出的大量实物、图片等,会上还放映了幻灯片,举办了一系列专题讲座、技术交流等活动,使中国制琴业人士受益匪浅,因而获得一致称赞。

  郑荃在留学时的历次比赛中,共获奖14项。回到祖国后他新制作的提琴又参加过4次国际比赛,取得13块奖牌。其中最高的荣誉,要数1990年6月参加莫斯科第9届柴可夫斯基音乐节的国际制琴大赛获得金牌了。

  柴可夫斯基音乐节素有音乐界的奥运会之称,国际影响极大。这次比赛共有苏、美、意、德、法等10个国家的124件弦乐器参加;由意大利制琴协会主席莫纳西、德国米腾瓦尔德提琴制作学校校长罗伊、日本东京提琴制作学校校长无量塔藏六、法国提琴制作协会副会长米勒和一些著名的音乐家20余人提任评委。

  比赛开始时,评委们坐在帷幕前,工作人员将参赛的每一把琴都编上号码,由同一位演奏者依次在帷幕后面拉琴。赛场气氛严肃而紧张,评委们聚精会神地品味着幕后传来的每一支乐曲,忽然他们被一种格外优美的音色吸引住了。

  这琴声是那样的饱满、清晰,宛如闪闪发光的珍珠,又像是一条条银花四溅的飞瀑,倾泻而来,回荡在比赛大厅。评委们不由得沉浸在美妙的旋律中,他们被征服了……

  这是中国制琴大师郑荃在北京制作的一把中提琴。随后这把琴又通过钢琴伴奏、交响乐合奏等项目的考验,以及外观的线条、弧度、雕刻、琴头造形等方面的评定,终于摘取了此次比赛的中提琴金牌,从而实现了郑荃在意大利默默立下的誓言。

  此外,郑荃还获得了这次竞赛的中提琴最佳音质奖、小提琴最佳工艺奖和两项"优胜者"奖。比赛的赞助单位——日本先锋电器公司为了表彰他对国际制琴业所做的贡献,特地奖给他一套价值4000美元的先锋组合音响设备。美苏文化交流协会则授予他800美元奖金。

  然而,招待会、香槟酒、赞扬、祝愿都没有使他陶醉,他时刻思考着事业中的另一件大事——培养出一批人,一代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制琴水平。

1990年6月郑荃(左)在苏联莫斯科第9届柴可夫斯基音乐节上接受颁奖。中为世界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比赛委员会主席奥伊斯特拉赫。

  (三)

  回国3年以来,郑荃的大部分时间花费在制琴教育工作中。提琴制作研究室刚刚创建时,一切都是白手起家。那时人手少,时间紧,从意大利购买的仪器设备、工具、原材料,需要他跑港口、报海关,联系车辆运输;研究室招生、配备干部,也是他亲自跑……不管酷暑严寒,人们都能看到郑荃骑着摩托车,到处奔波忙碌。

  事业则在忙碌中发展了。

  目前,他的研究室招收了一个大专班,有9名学生,其中包括来自阿尔及利亚的留学生。学制3年。

  经过多年的艺术实践,郑荃深深地懂得,真正的制琴人才,必须经过艺术素质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严格培养。他们不仅需要熟练掌握制琴技巧,而且还要具备声学、化学、材料学、制图、美学、乐器演奏、音乐欣赏以及雕塑等多方面的科学文化素养,这样才能融汇贯通,不断创新。因此,在他制定的教学计划中,列入了上述课程,这比他在克莱莫纳国际弦乐器制作学校所学的课程还要全面。

  在教学中,学生的制琴技术由郑荃手把手地教,制琴理论课也是他亲自讲授。基础与文化修养课一般由专业教师讲,有些引用意大利的教材,还要由他来翻译。大量的工作摆在面前,他的日程总是安排得满满的。一天晚上,他前往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为工业设计系的学生们作演讲,而白天他已经讲了八小时的课,晚饭只匆匆地吃了一个馒头,连水都没顾得上喝一口。今年1月,国家教委召开回国留学人员表彰会,郑荃是会议代表之一。在会下的点滴时间,他还要向学理工科的留学人员代表请教:修提琴时,不拆散琴身,用什么方法能测定木板的厚度……

  诲人不倦,锲而不舍,不耻下问,就是郑荃献身事业的真实写照。

  (四)

  郑荃学成回国后能在事业上不断取得新的成就,这与从文化部到学院的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是分不开的。文化部有关负责同志认为,我们派出留学生的目的是博采各国之长,以促进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更快发展。因此,留学生学成回国后,不仅要切实安排好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而且要为他们与国外同行保持联系、进行交流创造条件。特别是对有突出贡献的留学回国人员,更应如此。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在学术上继续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以促进国内的事业。他们是我们对外交流的"桥梁"和依靠,应当得到更多的支持。象郑荃这样的在国际提琴制作界有影响的专家,就应该全力支持。在外事经费困难的情况下,文化部领导动用了部长基金支持郑荃参加国际比赛和交流活动。去年,中央音乐学院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也挤出几千元人民币,资助郑荃参加柴可夫斯基音乐节的比赛。回国后,当郑荃把获得的800美元奖金主动献给学校时,于润洋院长、刘霖副院长认为郑荃外事活动多,开销大,而执意不收。

  学院教务处、院长办公室,为郑荃的教学与出国事务每次都尽心竭力地安排妥当。管弦系林耀基教授带领学生参加国际小提琴演奏比赛,专选用郑荃制作的琴参赛。对于这些支持和信任,郑荃感慨万分,他说:"只要我的事业能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和理解,其它一切都可以抛在脑后。"

  刚过不惑之年的郑荃,对未来事业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过不久,他所在的提琴制作研究室的规模将要扩大为一个系,许多开创性的工作等待着他。

  作为硕士研究生导师,他并不满足于只招大专班。他考虑的是怎样不断完善制琴专业的教育体系,何时开设预科、本科、研究生等不同层次的课程。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学科的交叉渗透势在必行。他将与北京大学、林业科学研究院、重庆大学等单位合作,进行有关弦乐器材料方面的综合研究。

  今年7月,他将应邀赴意大利讲学,并参加比赛和展览活动,以加强与国际制琴业间的联系,进一步了解其发展脉络,同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制作水平。

  他还设想拍摄一部电视片,向国内广大提琴爱好者介绍提琴的使用、制作、维修和保护知识。

  总之,在郑荃谱写的乐章中,将不会出现休止符……

责任编辑:张静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