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深度 > 正文
推进跨文化趋同:面对来华留学生,高校如何实现寓管理于服务?
发布时间: 来源: 人民政协网

  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近年来,来华留学生规模呈显著增长态势。根据教育部2024年统计,目前在华留学生总数已突破50万人,同比2023年增长12.3%,创历史新高。中国已成为亚洲第一、全球第三的留学目的地国。

  然而,在规模扩张的同时,留学生教育领域也暴露出若干亟待解决的问题。长期以来,为了增强我国在全球高等教育中的影响力,提升高等教育话语权,国家采取了设立较为宽松的入学门槛、较低的学业要求、差异化管理的学籍制度以及提供较高的生活保障和加大奖助学金投入力度等措施吸引留学生。这些措施虽取得一定成效,但随之引发的“留学生超国民待遇”“来华留学门槛低”“低质量留学生影响教育公平”等社会争议也日益凸显,对多元化背景下的留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当前留学生教育从扩大规模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向管理要“质量”,以管理促发展,提高来华留学生管理水平亟须提上日程。针对来华留学生实施跨文化趋同管理已成为现实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两个维度看跨文化趋同管理

  跨文化趋同管理包含趋同化管理和跨文化管理两个维度。所谓趋同化管理,是指在来华留学生管理过程中采取与本国学生相似或相近的标准,对留学生的招生、培养、教学、生活等方面进行管理,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所谓跨文化管理则是在认识和分析来华留学生文化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对多元文化融合式协调,达成留学生群体间和外部环境、人员的和谐共处,促成文化融合,实现留学生和本土学生的共同发展。

  趋同化管理强调的是一致性,即来华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应该被同等对待,本质上是强调教育公平。跨文化管理强调的是多样性,即来华留学生的不同文化背景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本质上是承认文化差异性。趋同化管理偏刚性,强调底线思维。跨文化管理偏柔性,强调以人为本。跨文化趋同管理意在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兼顾留学生管理中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强调两种管理方式的优势互补。既严守底线,又以人为本,实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高度融合,是一种既坚持异中求同、又兼顾同中有异的管理方式。

  来华留学生具备文化多样性与多元化背景(特有的语言、文化、宗教、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跨文化适应性问题一直是严重影响留学生学习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跨文化趋同管理理念的提出,在保证教育公平的前提下,充分尊重来华留学生的文化差异,更好的体现教育以人为本理念,不仅可以降低留学生的培养成本,还有利于守住本国留学生教育质量底线。同时通过推动来华留学生与本地学生深度交流融合,能更好地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代表着留学生教育管理的发展方向。

  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当代使命

  教育管理手段的价值实现取决于目标导向。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当代使命可以凝练为双重维度:其一是培育具备专业素养的高质量国际人才;其二是塑造知华、友华、爱华的文化使者。具体而言,当前我国留学生教育有两个培养目标:一是通过教学相长的互动机制,使来华留学生在知识结构、技能体系、文化素养等方面达到较高标准,为其成为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二是通过文化培养,使来华留学生形成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理解、尊重认同乃至价值共鸣。以上两点,都要求跨文化趋同管理必须构建目标响应机制,确保管理实践与人才培养目标形成动态适配。

  学校全过程质量管控体系如何构建?

  以跨文化趋同管理理念实现教育公平,需构建“招生-教学-生活-活动”全过程质量管控体系。在招生环节,高校要完善来华留学生质量选拔和保障体系,对各专业自主招生情况进行规范化管理与动态监督,严格考察留学生的综合素质,准确评价申请人的学术能力,确保录取的学生达到预定的入学标准。从源头上消除影响趋同化管理的根源性因素。在教学管理方面,高校应制定适应来华留学生学习特点的培养方案,满足相应专业的教育教学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符合留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方面采取中外学生同一的质量标准,在同一课程中对中外学生采用相同的考核方式。在生活管理方面,在来华留学生的住宿条件、生活服务上不搞特殊化,实行中外学生混合住宿;严格执行校规校纪,在日常管理上与本土学生一视同仁。在学生活动管理方面,鼓励和支持各类校内学生组织吸收来华留学生平等参加,鼓励和支持留学生积极参与校内文体活动,促进中外学生交流融合。

  要做到以人为本,充分尊重来华留学生的文化差异,高校应构建四维文化响应体系。从入口环节,针对国外中学阶段的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加快推进国内预科教育体系建设,强化汉语和学科基础知识教学,确保来华留学生入学前能达到本科入学标准、提前适应在华学习生活。教学实施过程中,针对来华留学生的特殊学习需求构建教学支持系统,通过课前预习指导与课后强化辅导相结合的方式,组织中外学生结对互助学习机制,及时发现和干预留学生的学业困难情况。生活服务方面,高校应当尊重来华留学生的宗教信仰,加强校园宗教友好型服务体系建设;为留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协助学生平稳度过“文化休克”期;上好必修类的汉语课程和中国国情类课程,不断提高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社会融入层面,高校还应发挥留学生社团与留学生自治组织的优势,提高来华留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组织留学生参加中国国情认知和文化浸润实践活动,构建“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促进留学生与中国社会的双向文化互融。

  建立跨文化趋同管理协同保障机制

  为了实现跨文化趋同管理的有效落地,除了意识和措施到位之外,还需要构建“政策引领-队伍支撑-资源保障”的协同保障机制,为管理工作开展提供必要支持。

  首先是完善政策制度。2018年教育部出台了《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为政府管理、学校办学、社会评价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和依据,但相关政策仍较为泛化。下一步,应加速制定来华留学教育质量认证体系标准,引入专业第三方机构实施认证评估,构建包含认证审查、质量评估、督导反馈在内的全流程保障机制,通过标准化监管手段规范留学生教育服务,推动国际教育服务体系的规范化发展。同时,国家还应推动建立留学生学历等信息查证系统,指导学校合理规定留学生的具体入学标准,通过多种手段加强对招生的监管,形成一套完整、可靠、具体的招生方法和技术手段,着力从源头突破趋同管理难以推进的困局。

  其次是建强管理队伍。高校应建设一支高水平留管队伍,精心选拔专业化人员并对其进行正规管理培训,确保在达到综合素质、外语水平、跨文化能力等方面要求的同时具备底线思维和跨文化管理意识,具备实施跨文化趋同管理的能力;严格落实教育部对留学生辅导员规定的相关要求,在选优配齐的前提下重视并关注留学生辅导员队伍的内涵式发展,要求其具备坚定的政治素养、丰富的理论知识、跨文化的理解能力和交流能力、学生工作管理能力、合格的心理素质、较强的危机应对能力以及良好的自我修养;合理吸纳部分留学生进入到管理队伍,作为管理者充当各个国家或地区留学生群体的沟通桥梁,增加来华留学生对学校管理的参与感。

  最后是优配教学资源。高校要加大引进外籍教师的力度,适度提高外籍教师的比例,同时通过各种方式优先调动本国有留学经历教师参与到留学生培养工作中来,不断提高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加大资金投入,为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提供必备资源,如校内开设充足高质量的文化适应类课程和相关讲座,有条件的高校为信教学生提供更好的宗教设施和服务;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文化活动,搭建中外学生深度对话的常态化平台,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完善的留学生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运用大数据改善传统的宽松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服务的针对性,为跨文化管理提供坚实保障。

责任编辑:施惠文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