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中文教育是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中外人文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载体。黄冈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将国际中文教育确立为学院国际化发展的战略支点和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近年来,学院秉承“中文为媒、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持续深化合作机制、优化育人模式、拓展文化传播路径,逐步构建起多层次、有特色的国际中文教育体系,在培养“知华、友华、爱华”的国际人才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效。
深化合作机制,拓展多元互济的国际格局
学院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驱动,持续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2019年,学校与斯里兰卡萨伯勒格穆沃大学联合共建中文课堂,常年派遣教师及优秀毕业生前往任教,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发展。自2024年起,在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的支持与指导下,学院每年暑期与斯里兰卡萨伯勒格穆沃大学合作举办研学营,让斯方学生沉浸式学习汉语,亲身体验漆扇、茶艺等中华文化课程,成为中斯人文交流与民心相通的生动缩影。
同时,学院依托与俄罗斯西南国立大学、维亚特卡国立大学、萨马拉国立技术大学等高校建立的稳定合作机制,逐步构建起涵盖短期进修、本科培养、硕士衔接的多层次、梯度化国际中文教育体系。近3年,学院累计承担国际语言进修生项目10余项,累计接收来华留学生300余人次,生源规模不断扩大。其中,“中俄1+3”本科联合培养项目实现规范化运行,已有45名留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并获得学校学士学位,标志着学院国际中文教育实现了从“课程输出”向“学历培养”的实质性跃升。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俄罗斯学生因高度认可学院的教学质量与人文环境,主动延长在校学习年限,部分优秀学生以此为平台升读学校教育硕士研究生,或成功申请至国内知名高校继续深造,逐步形成“入口有规模、出口有质量”的良性留学生培养生态。2025年,学院首次招收俄罗斯籍教育硕士研究生,依托优质的国际中文教育资源与教育学科平台,致力于培养具备跨文化理解力、教育研究能力和中文传播素养的高层次国际人才,标志着学院在来华留学生教育方面实现了多层级发展的跃升。
坚持质量导向,构建“教—学—研—赛”协同体系
学院始终将教学质量作为办学生命线,注重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学体系创新,全面夯实人才培养根基。通过选拔具有海外教学经历的青年教师、国际中文教育方向在读博士等,学院成立“留学生教学教研室”,为教学改革与学术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和专业支撑。
在教学模式上,学院灵活运用“超星学习通”“中文联盟”等平台资源,结合优质网络内容,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体系,强化互动训练与过程性评价,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科研方面,教师团队获批教育部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湖北省社科类课题立项并高质量结项,相关成果不断转化为教学内容与路径,赋能教学提质。
学院注重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持续组织并指导留学生参加“汉语桥”“外研社·国才杯”等各类赛事,屡获佳绩,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其跨文化交流能力与综合素养。
融通文化体验,打造双向互动的育人生态
学院持续推进语言教学与中华文化传播的深度融合,构建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的跨文化育人生态。学院将文化体验有机融入课程体系,常态化开展“魅力中国行”文化考察活动,引导留学生走进黄冈城乡,实地感受乡村振兴成果、体验地域文化魅力;通过参访东坡纪念馆、地质博物馆等活动,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直观理解。
在校内,学院设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坊,邀请行业导师开设“茶艺”“中医药”等课程,结合包饺子等节庆体验与社区互动,增强学生的文化参与感和认同感。同时,通过参观农耕文化博物馆等场馆,推动课堂教学向社会实践延伸,实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学院积极组织中外学生共同参与开学典礼等大型校园活动,打造学习共同体。依托双向互动与多元融合的机制,学院打造出兼具开放性、融合性、共享性的国际中文教育生态。
厚植“黄师底色”,讲好中国故事。黄冈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通过深化合作交流、夯实质量体系、丰富文化载体,持续推进“合作共赢、质量为本、文化赋能”的国际中文教育体系建设。该体系以教学为核心、以文化为灵魂、以科研为支撑、以交流为桥梁,推动学院国际化办学迈上新台阶。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拓展更广阔的国际合作空间,完善高层次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育更多具有跨文化理解力、沟通力与传播力的“知华、友华、爱华”国际人才,为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贡献“黄师智慧”和“外院力量”。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