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 > 正文
“时差”里的中东留学生
发布时间: 来源: 界面新闻

图片来源:界面图库


  每逢节假日与休息时刻,横跨阿拉伯湾的法赫德国王大桥便车流如织。2024年修缮后,这座全长25公里的跨海大桥单日过境旅客一度超过13万人次。

  作为法赫德国王石油与矿业大学(KFUPM)的中国硕士生,陈方有时也是这庞大迁徙队伍中的一员。大桥的另一端是巴林,那里有合法且相对易得的酒精、红肉,以及更为宽松的社交空气。

  在桥的这一头,不远的车程就能抵达沙特的工业腹地宰赫兰市。陈方和同学们过着一种他们称之为“神秘”的生活。这里多是来自东南亚、南亚地区的劳工,以及诸多“穿着袍子的阿拉伯人”,留学生们也鲜少有机会与异性交流。

  同时,这里的大学也为学生提供了超过一般水平的经济补助。

  作为全额奖学金硕士,陈方在学费全免之外,每月能拿到2500沙特里亚尔(约合人民币5000元)的津贴。而对于全奖攻读博士学位的张平来说,这个数字是5000里亚尔(约合人民币9500元)。在学校提供的宿舍里,这笔钱足以支撑他一家三口在沙特的全部开支。相比于欧美公派留学(CSC)的补贴“花完不剩”的窘迫,这里提供了相对宽裕的安全感。

  “苟富贵,勿相忘。”

  这是陈方启程前,国内同门对他开的一句玩笑。在全球经济下行与欧美签证收紧的夹缝中,中东正从地图上的边缘地带,变为中国留学生眼中的“新大陆”。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怀着犹疑、好奇与希冀,试图在这个中企出海、丝绸之路延伸的新兴之地,寻找属于自己的机遇。

  风向之变

  美坤教育创始人兼CEO周骁是最先感知到风向变化的人之一。

  2018年前后,咨询中东留学的面孔大多来自在中东经商的家庭,留学往往是家族生意的延续。“现在这类群体的比例在下降。”周骁估算,现在每年接到的两三千份咨询当中,60%到70%的学生原本瞄准的是英美澳加等常规留学国家。但在安全、成本等多重因素的考量下,他们开始转向中东。

  陈方对界面新闻坦言,他是抱着一种“低成本试错”的好奇心来的。拿到全额奖学金的硕士录取后,他想亲眼看看这个传说中的中东国度到底长什么样。

  而对于正在攻读博士的张平和王立来说,让他们跨越万里的,除了对异域文化的好奇,也是对“一带一路”倡议与沙特“2030愿景”的政策规划下发展前景的“押注”。

  “在赌一个信息差。”王立直言。在他们眼中,正在推进“2030愿景”的沙特是一块火热的新地。随着华为、中建等数千家中资企业在中东落地,熟悉当地环境又具备专业技能的留学生,有机会成为衔接这两个庞大市场的紧缺人才。

  “既然国内卷不动,欧美留不下,不如来这里做第一批吃螃蟹的人。”这种理想的实用主义,构成了中东留学热的底色。

  当然,中东并非“铁板一块”,也分为诸多不同的地区。中国留学生主要考虑的,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沙特阿拉伯和卡塔尔。

  据界面新闻了解,阿联酋凭借最高的国际化程度和常年生活的30万中国人,成为了最稳妥的“舒适区”。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伯明翰大学迪拜分校等欧美名校的加持,也让这里成为了欧美升学与名校镀金的跳板。根据迪拜人力和知识局KHDA数据,截至2024年底,在迪拜就读包括本硕博阶段的中国学生达741人。中国已成为迪拜毕业生的第七大生源地。

  其次则是沙特或者卡塔尔。沙特与卡塔尔多凭借优秀的本地大学吸引生源,后者在2022世界杯主办地的宣传也成功“破圈”,愈发为中国家庭熟知。

  周骁对界面新闻估算,目前在中东留学的实际中国学生规模可能在千人以上。近些年来,像沙迦大学、法赫德国王石油与矿业大学这样的本土学校,中国留学生人数长势迅猛。

  为了接住这波流量,中东院校与政府也开始向中国市场主动敞开怀抱。

  一方面,中国学生在当地学术界留下了“刻苦”“高产”的良好印象。一名读博的中国留学生学生对界面新闻表示,沙特院校“极度渴望中国学生过去”,尤其是在计算机等理工科领域。另一方面,如法赫德国王石油与矿业大学这样的院校从今年起也推出了授课型硕士的项目,这类不具备奖学金、学费相对高昂、瞄准就业的项目,既为教育机构创收,也意在拉动当地就业。

  政策层面的利好同样显著。阿联酋政府针对优秀的高中、大学学生出台了“黄金签证”(golden visa)的优惠政策,在A类、B类大学累积GPA分别高于3.5、3.8的毕业生,有机会获得10年的长期、可续签居留签证。这为留学生在当地就业、创业打开了重要窗口。

  沙迦大学语言学院院长Asmaa Awad对界面新闻表示,该校会专门针对中国学生提供最高一档的优惠政策。例如,宿舍方面只为中国国籍的学生提供50%的住宿费减免;该阿拉伯语言与文化交换项目对中国学生实行优惠,学费仅为沙迦大学标准学费的四分之一。

  一名资深的中东留学中介对界面新闻算了一笔账:对于就读本科及授课型硕士的学生而言,迪拜大学的学费及生活费合计20万~30万元;算上各类奖学金与兼职机会,实际成本可能会更低。

  然而,这样的“双向奔赴”并非没有摩擦。作为一个处于“草莽期”的新兴市场,像周骁这样的中介机构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去充当“修路人”——例如,中国本科生通常6月拿到毕业证,而中东本土高校的申请往往5月截止,这种时间差曾导致大量应届生无法衔接;又如,当地高校很难理解中国中外合作办学院校“2+2”或“3+1”的学制。这都在过去几年的实践中才得到逐步的解决。

  即便如此,相较于英美等地逐年高企的学费和生活成本,以及波动较大的签证政策,中东留学无疑为中国留学生们提供了纸面上更具“确定性”的答案。

  中东折叠

  落地沙特之后,很快,他们发现一切并不如其所想。

  与想象中富得流油的高科技都会不同,法赫德国王石油与矿业大学所在的宰赫兰市更像是“四五线城市的小县城”。虽然已有美团、极兔快递在当地铺开,但在生活便利度与娱乐丰富性上,这里依然有着肉眼可见的匮乏。

  这种落差同样体现在“国际化”的成色上。虽然这座城市的外来人口近半数,但多是来自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的劳工群体,东亚、欧美的面孔寥寥无几。

  “文化圈比较单一。”张平指出,中国学生本希望能体验多元文化,最终往往发现社交圈层受限,仍以华人圈子为主。

  这种“抱团”的现象也被校方感知到,但在Asmaa眼中,这更多源于一种文化上的防御机制。她观察到,初来乍到的中国学生普遍“有些内向”,往往在同胞群体中才更有安全感。为此,校方设计了涵盖历史、旅游的定制课程,来帮助他们融入当地社群。

  一个被学生们共同使用的比喻是,这里就像“21世纪初的中国”。

  除了生活环境的适应问题,学历层次与就业岗位需求的“结构性错配”,是目前中东留学生面临的核心挑战。

  博士生王立对界面新闻表示,当地就业市场对于本硕毕业生的接纳度较高,只要拿到国际工程师的认证,起薪可达32万元人民币。

  然而,中国留学生的主力军——为了全额奖学金而来的博士及研究型硕士——却在就业市场上遭遇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王立指出,由于当地制造业水平目前仍处于中低端,对于“高精尖”博士人才的需求非常有限,“供需不匹配”现象明显。

  这种错配在中资企业的本地招聘中也有所体现。陈方发现,大部分中资的企业会把研发岗设在国内。他曾参加了本地举办的招聘会,华为在现场设有展位。但他“等了一个上午也没等到有人来”,投递简历后也杳无音信。他推测,这类招聘会本质上还是面对本地学生。

  尽管现状存在错位,但受访学生们并未全盘否定中东市场的潜力;相反,他们将此视为某种“时差”下所可能携带的机遇。

  “沙特阿拉伯2030年愿景”是沙特内阁在2016年提出规划和改革方案,其中提到要发展前景行业、建立新兴能源市场、加强对外开放,将沙特建设为阿拉伯和伊斯兰世界的中心,投资强国,连接三大洲的枢纽。

  而“一带一路”下的中企出海也为其添砖加瓦。随着中阿经贸合作加深,6000多家中国企业落地阿联酋,300多家进入沙特。沙特-中国商务理事会副主席阿纳斯·法达曾公开表示,自2025开年以来,该理事会已接待了超5000家前来沙特探索投资机会的中国公司。

  Amsaa观察到,沙迦大学的毕业生开始选择在中国本土与中东、阿联酋或“一带一路”相关的岗位上工作;还有一些则选择留在中东,进入与中国密切往来的行业,比如航空、物流、能源、国际商务等。

  就读能源工程专业的陈方看到了沙特新能源行业的前景。沙特的新能源发展路径与中国早期十分相似,“先把风机装完,后把太阳能提起来”。在他看来,这种发展阶段的滞后也意味着巨大的增长空间,中国企业在光伏等领域的成熟经验未来有望在这里复刻。

  “需要真正的高端人才进入的时候,可能还得要等个几年。”王立说。对这批先行者而言,在风起之前,他们选择继续维持着这场有关时间、耐心与红利的等待。


  (文中陈方、王立、张平为化名)

责任编辑:施惠文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