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2日至23日,202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在云南省大理市召开。会议总结“十四五”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成绩,谋划“十五五”非遗保护传承重点工作。
“十四五”期间,我国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25项,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42名,14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通过验收,国家级、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达276个。中国非遗馆及浙江、广东、新疆等9个省级非遗馆开放运营,累计对2290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记录。此外,在中小学开展非遗普及教育,逐步推动“非遗进校园”向“非遗在校园”转变,培养一大批“非遗新青年”“小小非遗传承人”,传承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十四五”期间,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持续推进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各地建设1.29万余家非遗工坊,分布在2138个县,其中包括693个脱贫县,13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带动120万余人就业增收。“跟着非遗去旅游”成为社会新风尚,相关单位推出一系列非遗旅游融合典型案例、91条非遗特色旅游线路。
“十四五”期间,随着“太极拳”“送王船”“中国茶”“春节”等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我国列入该名录名册的项目达44项,数量居世界第一。
非遗在入境游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地方将非遗资源转化为入境游产品,既带动了当地的旅游发展,也宣传了优秀传统文化。许多外国游客到中国来听古琴、看京剧、穿汉服、耍鱼灯,非遗正在变为跨越语言障碍的“通用语言”,成为连接中外文化的桥梁。
工作会同期,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与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举办2025非遗品牌推广周,120余家非遗品牌集中亮相,搭建非遗品牌展示交流平台,促进资源对接,推动非遗系统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