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 > 正文
纪念活动新闻中心第二场记者招待会有何“干货”?一文快速了解→
发布时间: 来源: 央视网

  8月29日上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新闻中心举行第二场记者招待会。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介绍坚持和平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关情况。马朝旭介绍,在中方同各方携手努力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从中国倡议扩大为国际共识,取得全方位、开创性的丰硕成果。

  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

  马朝旭表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理念为人类共同进步凝聚了强大共识

  习近平主席站在历史的高度,着眼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以大党大国领袖的宽广战略视野、卓越政治智慧和深厚世界情怀,深刻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大势和演变规律,高瞻远瞩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理念,回答了“人类向何处去”的世界之问、历史之问、时代之问,在历史转折关头为世界和平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人类共同进步凝聚了强大共识。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从中国倡议扩大为国际共识 

  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称:“在中方同各方携手努力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从中国倡议扩大为国际共识,从美好愿景转化为丰富实践,从理念主张发展为科学体系,实现了从双边到多边、从区域到全球、从发展到安全、从合作到治理的历史跨越,取得全方位、开创性的丰硕成果。”

  连续8年写入联大决议 国际社会高度认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马朝旭介绍,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利己主义和保护主义,打破了个别国家唯我独尊的霸权思维,反映出中国对人类发展方向的独到见解,对于推动各国团结合作、共创人类美好未来具有重要意义。很多国际人士表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代表了国际社会的心声”,“为世界带来和平、发展和希望”。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我们践行多边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理念连续8年写入联大决议、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宣言,8次写入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宣言,其核心要义被纳入联合国“未来契约”,成为当今世界具有重大标识意义的国际公共产品。

  中国愿同世界各国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崇高目标不懈努力

  马朝旭称:“习近平主席指出,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目标。中国愿同世界各国秉持命运与共理念,汲取历史智慧、展现时代担当,同舟共济、携手前行,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崇高目标不懈努力。”

  元首外交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发布会上,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就“元首外交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指引作用”“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提供重要指引”等方面的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元首外交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马朝旭表示,元首外交是中国外交的最高形式,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亲自擘画、亲力亲为,亲自开展亮点纷呈、高潮迭起的元首外交。共出访55次,往访72国,足迹遍布五大洲,还接待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外国元首230多人次。

  马朝旭称:“从国事访问到主场外交,从国际多边峰会到国内重要会议,习近平主席深刻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使这一重大理念的思想内涵不断丰富,国际共识不断加深。当前,中国与世界已经站在奔赴共同命运的新起点上。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外交思想,以元首外交为引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砥砺前行。”

  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提供重要指引

  马朝旭介绍,202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强调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重要指引,为促进各国人民友好交往提供了根本遵循。全球文明倡议日益成为全球性共识,多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及各种双边和多边文件。2024年,第78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每年6月10日设立为文明对话国际日。今年7月10日,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开幕,习近平主席向会议致贺信,为不同文明对话交流指明了方向。习近平主席2023年提出“5年5万”倡议以来,已有3万多名美国青少年访华,同中国青少年交朋友,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中国对75国实行单方面免签或全面互免签证、55国实行过境免签,“中国游”持续火爆。《黑神话:悟空》《哪吒2》、“拉布布”等文化产品风靡世界,续写中国和世界交流互鉴的动人故事。

  马朝旭称:“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绝无高低优劣之分。人类社会已经进入21世纪,鼓吹甚至制造文明冲突就是开历史的倒车。中国愿同各国一道,秉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施惠文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