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16日电 题:仁心仁术书写大爱无疆——国新办发布会介绍中国援外医疗队群体代表事迹
远赴西非抗击埃博拉疫情、用中医药为当地人民带去健康、父子两代接续医疗援非、护士长被非洲孩子们唤作“中国妈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6日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中国援外医疗队群体代表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并介绍他们的事迹。
11月16日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现场。新华社记者顾天成 摄
在病毒肆虐时“逆行”救治患者,在艰苦环境中填补医学空白……越是困难之地,往往能见到中国医疗队的身影。
2014年,埃博拉疫情肆虐西非,世界谈“埃”色变。8月,第24批援几内亚中国医疗队队长暨国家埃博拉防控专家组组长、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王振常率队踏上征程。
为提升当地防控能力,医疗队一边深入调研分析,研究部署埃博拉防控具体工作,一边对在几内亚的华人华侨、中资机构开展培训。
“根据国家卫生部门部署,医疗队帮助几内亚培训公共卫生医师。冒着疫情风险,短短两个多月培训了1600多人,超额完成项目目标,为防控埃博拉疫情起到重要作用。”王振常介绍,几内亚政府高度肯定中国医疗队的工作,并授予中国医疗队“几内亚共和国勋章”。
在中国援外医疗队伍中,流传着父子两代接力书写中非友谊佳话的故事。第1批援埃塞俄比亚中国医疗队队长兼党委书记梅庚年和第10批援埃塞俄比亚中国医疗队队员、河南安阳市人民医院心胸外科副主任医师梅学谦就是一对医疗援外“父子兵”。
20世纪70年代,梅庚年到埃塞俄比亚的季马市从事援非医疗工作。1975年,从灾区考察返回途中,梅庚年不幸遭遇车祸,以身殉职,年仅51岁。
“父亲在埃塞俄比亚做出了不小成绩。对我来说,有一种完成他未竟事业的念头。作为一名医生,我也想为当地群众服务。同时,也希望能到埃塞俄比亚亲自为父亲扫墓,以尽孝心。”梅学谦说。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凝聚着中国传统医学的博大智慧。无论是在波斯湾,还是非洲内陆深处,中国医疗专家为当地百姓用中医药解除病痛、促进健康。
“最初援外时,我感到当地人对中医了解很少,抱着怀疑态度。后来通过切身感受针灸等中医特色诊疗手法的疗效,许多患者愈后成了‘中医粉’。”第4、7、8批吉林省援科威特中国医疗队队员、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刘春说,经中医诊疗后痊愈的耳鸣、面瘫等患者口口相传,当地百姓对针灸的接受度越来越高。
第25批援马里医疗队队员、湖州市中医院护理部主任朱惠芳被马里当地的孩子亲切地称呼为“中国妈妈”。
几年前一个烈日炎炎的下午,一位16岁马里男孩因车祸导致颈椎伴脊髓受伤,住进了马里医院进行手术治疗。因大小便失禁,他的臀部发生大面积压力性损伤,并伴有严重感染。是朱惠芳带领马方护士悉心为他清理伤口换药,坚持为他做穴位和肢体按摩。
经过两个半月的精心护理,孩子的病情渐渐好转。面对当地媒体采访时,他说:“这是我的中国妈妈!”直到现在,朱惠芳还会和孩子电话联系,并得知他已成长为一名大学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除了直接提供医疗服务,中国援外医疗队持续助力当地医疗队伍培养、推动当地医疗技术发展。
“为打造‘带不走的医疗队’,我在多米尼克也会做好‘老师’的角色,着重带教当地医务人员。”第2、3、4批援多米尼克中国医疗队队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吴德熙说,“在中多友谊医院,我们持续开展心血管讲座、临床教学查房,推动建立了当地首个心血管内科。同时,有两批共7名多米尼克医务人员来到广州学习先进心血管影像技术。”
仁心仁术书写大爱无疆,无私奉献谱写友谊之章。目前,中国援外医疗队仍奋战在全球56个国家,传承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为增进世界人民健康福祉作出积极贡献。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