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原创 > 正文
以使命与担当书写时代新答卷
写在习近平主席参观帝国理工学院十周年之际
发布时间: 来源: 神州学人

  2015年10月21日,伦敦天空澄澈高远,南肯辛顿飘着细密的秋雨。小雨落在帝国理工学院主楼前的台阶上,也轻敲着两侧并肩飘扬的中英国旗。在如此秋意里,习近平主席走进这所百年学府,与科研人员、青年学生面对面交流。

  今年恰逢习近平主席访问帝国理工学院10周年。不久前,帝国理工留学生总会与帝国理工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联合举办座谈会,来自不同学科的青年学者相聚,共同重温10年前那场秋雨中的访问,也深入思考新时代下青年的使命担当。

10年跨越:从访问种子到合作之桥

  习近平主席10年前的到访,不仅是一次校园行,更播下了中英科技合作的种子。在习近平主席一行访问期间,帝国理工学院宣布了一系列中英教育与研究合作新计划。

  “独行快,众行远。”此后10年,两国在多个领域形成“越合作越紧密、越合作越深入”的良性循环,合作领域持续扩大,一座跨越欧亚大陆的科技合作之桥,在共同浇筑下愈发坚实。

  青年使命:科研探索与国家需求同频

  初见习近平主席访问帝国理工学院10周年的照片,我只觉得遥远。如今,作为已经在帝国理工求学5年的中国学子,我带着推动祖国能源低碳转型的使命感,博士期间选择深耕“人工智能+新型电力系统”领域,青年责任已具象到每一次实验、每一场合作。我的经历,正是10年来中英合作滋养青年成长的生动注脚。

  在实验室、研讨室与跨院系项目中,我亲历着中英研究者的深度对话。大家围绕人工智能应用、能源系统韧性、绿色城市建设等前沿课题,思想碰撞激荡火花,视野交融拓展边界。最难忘的是在一场联合研讨会上,一位英国学者提出“AI无疑十分重要,但它对能源传输同样提出了极高要求,必须要从整体系统角度思考未来全球能源发展。”中国学者随即结合我国在分布式能源规模化接入、多能源协同调度、区域能源互联网建设方面的探索,分享如何在保障电网韧性的前提下,让智能化真正服务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消纳。在这场跨越了国别、发展阶段、体制模式差异的真诚对话中。我真切感受到中英科技合作的生命力,也让我更加明白,个人的学术探索只有锚定国家所需、回应时代之问,才能真正生长出力量。

  这份感受,在前不久举办的座谈会上愈发深刻。有人分享人工智能合作的新进展,有人讲述智能建造与可持续材料的前沿突破,有人回顾中国医疗科技从“跟跑”到“并行”的10年跨越。交流中,时代责任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科研攻关时“多解决一个卡脖子问题”的坚持,是跨文化协同中“讲好中国方案”的自觉,是向世界传递“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热忱。

面向未来:以合作之桥汇入发展洪流

  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交织,全球治理体系重塑。中英两国在净零目标、人工智能治理、卫生合作、绿色转型等领域,既肩负共同责任,面临着共同任务也拥有着共同机遇。中国坚定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中英科技合作正是其中生动一页,两国在更高起点上拓展着互利共赢的新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欧美同学会成立110周年贺信中希望广大留学人员弘扬留学报国传统,爱国为民,自信自强,开拓奋进,开放包容,投身创新创业创造时代洪流,助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书写人生华章。这既是对留学人员的期许,更是我们前行的指引。作为从事能源系统研究的青年学者,我愿继续带着推动祖国能源低碳转型的初心,将个人科研方向与实现“双碳”目标紧密结合,推动“多能源微电网—交易机制—优化运行”的研究在更广的领域落地,与中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一道,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中国青年力量。

  10年前那颗友谊与合作之种,如今已在我们这代青年心中生根发芽、枝叶繁茂。面向未来,我们这一代青年应当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和科技自立自强的实践中,以实干架桥、以合作铺路,为讲好中国故事、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和认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下无愧时代的青春答卷。(作者系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电子信息系博士生)

责任编辑:贾文颖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