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原创 > 正文
产教融合赋能地方高质量发展
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三十年筑梦民族职教高地纪实
发布时间: 来源:

   在桂西北大石山区的河池市,一片常常创造神奇的土地上,20世纪90年代曾上演了一场看似不可能的教育创业——在几乎不具备职业教育发展条件的艰苦环境中,一群教育工作者敢想敢为要在河池创办一所高等职业大学。面对质疑,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用30年时间书写了从“无”困境到广西“双高”的逆袭篇章走出了一条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之路。2019 年,学校成为万人规模学校;2019年入选广西第一批“双高”专业群建设单位,2023年入选广西新一轮“双高”建设单位,是除具有优质资源的南宁、柳州外唯一入选的地级市;2025年,学校在校生达15000多人,全国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河池现象

如今,历经三校合并、改革突围、内涵提质的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打破一个个困局,闯过一道道难关,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人赞叹的业绩,成为广西职业教育发展的奇迹和后发展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办学的新标杆。

艰难建校:在”困境中锚定初心

20世纪90年代中叶,全国上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浪潮奔涌,而河池因大量人才外流,本就突出的人才短缺问题更趋严峻作为“有色金属之乡”“水电能源基地”,河池地方产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渴求与人才储备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成为破解困局、推动区域突破的关键抓手。

1995年8月,河池地委、行署果断决策:合并河池地区教育学院、广西广播电视大学河池地区民族分校广西河池民族工业中等专业学校三所深耕河池教育与产业需求的院校,组建“河池民族职业大学”。


学校全景图



  创建之初,这所职业教育的“丑小鸭”并不被看好。在河池这个极度贫困、地域偏僻、人才奇缺、财政困难的地方办高职,在许多人看来无异于异想天开,甚至有人预言学校开立之日就是关门之时。这些质疑在当时看来并不意外,因为这里确实缺乏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条件。

由于未能获得上级部门的正式办学资格,学校从筹建之初便深陷“六无”困境:无正式办学资质,仅凭地方行署批文艰难起步;无专项经费支持,无法获得自治区及国家的资金扶持;无专职高职教师,因没有编制而难以招聘专业师资;无独立招生资格,只能依托合并前三校的生源渠道“借船出海”;无充足实训设备,选矿、机电等专业的学生不得不跑到企业车间“蹭场地”;无办学规模与专业特色,在校生一度不足2000人。在河池这样的地方办学,注定是举步维艰。

没有退路就是胜利之路。面对困境,河池地委、行署以超凡的胆气破局求生,创新构建了“举全地区之力办学”的机制。地委主要领导坐镇指挥,统筹全局,迅速形成了“全域协同”的办学格局。在资源筹措上,学校走出了一条“多渠道突围”之路:政府划拨校园扩建用地,河池化工集团、南方有色等企业各赞助50万-100万元,大金城水泥厂、天峨林朵林场则捐赠水泥、木材等物资;社会力量也倾力相助,南宁市委捐赠200万元建设学生宿舍楼,全国政协委员杨春贵教授累计捐赠图书16万册……在时任副专员杨森林兼任校长、教育局局长田景章第一副校长、韦安成任常务副校长、覃炎包、卢中炎和朱新民任副校长的领导班子强力推动下,一所占地258、投资2000万元、建起了第一教学楼、第一实训楼、图书馆、一层学校食堂和专家楼沿用教院、电大、工专原有的学生宿舍的新校园终于拔地而起,迈出了最为关键的一步。为了解决“无户口”、无招生指标的难题,学校在地委行署的支持下,依托三校原有招生资质维持生源,实现了平稳过渡;同时,积极与区内外高校联合办学,进一步拓展了生源渠道。


机电工程学院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管理中心

在资源筹措与办学探索中,学校走出“多渠道突围”之路。艰难处境下,初代“广现人”展现出极强的韧性:建校初期选矿专业的实训课常在露天场地进行,教师带领学生利用废旧零件制作教学模型,甚至在碎石堆中搭建起简易实习工厂。从建校之日起,解决办学资质问题就是学校领导班子的首要任务。在当时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全体教职工历经8年艰苦奋战,终于在2003年获教育部备案,正式定名“河池职业学院”。至此,学校终结了长达8年的“筹建”状态,拥有了独立招生资格,发展从此走上正轨,看到了希望的曙光。2007年,学校迎来又一个关键节点——接受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为了确保顺利通过,学校在负债近千万元的艰难情况下,依然全力以赴,最终成功通过国家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正是这段在夹缝中艰难探索、谋生存求发展的历程,进一步淬炼了教职工队伍自强不息的品格,为后来的破局重生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基石。获得办学资质后,学校发展步入良性轨道,人气越来越旺。到了2008年,在校学生规模已达到5000多人,校园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喜人景象。

破局重生:以改革创新激活发展动能

  然而,事物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2009年,受本科扩招及自身办学条件、吸引力不足等多重因素影响,刚刚步入正轨的学校再度遭遇“严冬”,连续三年招生大滑坡,在校生规模从好不容易实现的近5000人,又锐减至2000多人。到2011年,学校已濒临“倒闭”边缘,未来一片黯淡。校内人心惶惶,大量优秀教师和中层骨干纷纷另谋出路。


现代工业机器人工匠学院在越南立讯精密(云中)有限公司揭牌

  这所学校还能救活吗?在当时,几乎无人看到希望。如何杀出一条血路,成为摆在所有人面前的巨大考验。2012年3月,河池市委果断决策,任命时任市委副秘书长的韦伟松同志为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临危受命的韦伟松,上任后便发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在全面深入调研后,就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提出了“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大发展,四年大提升,五年创品牌”的奋斗目标。他确立了“办人民满意的职业学校”的办学宗旨,并在全校范围内掀起解放思想大讨论,迅速统一了思想。在此基础上,学校明确了“以生为本、育人为先、质量第一、从严治校”的治校理念,凝练出“厚德强技、修行致远”的校训和“让每一位学生都走得更远”的办学理念,并正式确立了“自强不息、开放包容、敬业奉献、勇争一流”的精神。这一系列核心文化的重塑,为这所濒临绝境的学校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智能冶金学院虚拟现实体验中心

“我们始终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立足民族地区实际,通过改革创新打破发展桎梏,增强全校教职员工的自信自强信念。”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韦伟松表示学校带领教职工勇于担当、锐意改革,实施招生、强基础、强专业、强育人、强队伍、强文化、强信息化、强质量、强产教融合、强民族团结”十大措施,精准打破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发展桎梏。学校不等不靠,多渠道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2012年以来,累计投入7.5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新建综合大楼、实训楼等,新增建筑面积 20 多万平方米;解决人才住房,增加1141个编制破解师资瓶颈,规划1600亩建设新校区。推动传统专业冶金专业提速发展,也实现新办专业机器人技术弯道超车把冶金专业办成了全国第四名的专业,获多项国家级技能大赛奖项;机器人、学前教育、无人机等专业建成全区全国一流,在各类竞赛中屡创佳绩。人工智能专业现在也全面启动,已经全面推动三年建设,在全区率先举行全市人工智能大赛。 多年来,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在教师学历层次低、能力低、人才引进困难的情况下,以“业务赋能+学历提升”双轮驱动强师资投入 3000 万元培训教师,开展覆盖全体教职工的AI技术普及教育,“双师型” 教师占比超 70%,教师教学能力比赛获多项区级以上奖励学校深度嫁接深圳职业技术大学资源安排一名领导到学校担任副书记,还引进全国职业教育领域著名专家全国思政专家到校通过专题讲座、联合教研、项目指导等形式,深度参与学校发展建设。学校构建“文化浸润+实践育人”双轨体系,将文化建设与“双高”发展、立德树人深度融合,形成兼具辨识度与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山歌文化入选广西高校校园文化 “一校一品” 和教育部思政教育典型案例,获评 “广西清廉学校建设示范校”。


“刘三姐”歌谣比赛

学校党委充分认识到没有数字化就没有教育的现代化,从2012年开始,学校扎实、全面地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学校的数字化实现用最少的钱取得最好的效果,成为全区第一批数字化标杆校,成为全国数字化校园实验学校。还投入了7000万元,用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好的效果,现在实现了第四期信息化建设,教育部在我们这里召开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现场会,得到了高度的评价,现在已有60多所学校到学校参观学习。河池市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地区,做好民族团结工作意义重大。学校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思想,长期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重点工作推进,累计投入超 2000 万元,构建 “一核两驱五育并举六位一体” 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通过劳动教育、文化传承等路径,全面促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实现各民族师生团结和睦、平等相待。

双轮驱动专业建设与技能提升打造人才培养新高地

作为一所与地方产业血脉相连的职业院校,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始终将人才培养作为立校之本。学校围绕“传统专业提速、新兴专业超车”的育人思路,在专业建设上实现“双线突破”。针对河池“有色金属之乡”的产业定位,学校聚焦冶金技术专业,通过加强师资、深化信息化改革、推进产教融合,与区内外龙头企业深度合作,投入重金升级实训设备,将其打造为全国排名前五的优势专业。同时,学校瞄准智能制造、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实现“弯道超车”,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连续6年获广西高职学生技能大赛一等奖并斩获全国一等奖,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招生当年便与本科院校同台竞技斩获多项一等奖,迅速成为区域特色专业。


信息工程学院无人机技术应用工程实训基地

为夯实人才根基,学校构建“业务赋能+学历提升”双轮驱动体系,联合华为、科大讯飞等企业开展AI技术普及教育,提升教师数字素养。近三年投入3000万元开展专项培训,并出台管理办法支持教师攻读硕博学位,高学历教师占比实现翻倍,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产教融合以精准技能支持赋能区域发展

学校始终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置于发展的战略核心,扎实推动各专业与本地企业及广西重点产业关联企业开展深度合作。通过构建教师下企业实践机制,实施全流程严格管理,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与专业建设,实现专业与产业、课程与岗位的精准对接。目前,学校已与广西华锡集团、广西盛隆冶金有限公司、中伟集团等区内500强企业,以及华为、科大讯飞、中国移动等区外知名企业建立深度合作,累计订单培养学生超600名,共建6个示范性产业学院;开展横向课题58项,技术成果转化36项,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1.53亿元。建成广西唯一的有色金属产业学院和冶金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年培训企业员工超5000人次,成为服务区域产业升级的“助推器”。


智能冶金学院数字孪生模拟炼铁中心

在技术服务合作上,学校主动对接企业技术需求,近五年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研发项目200余项,其中为广西南国铜业解决“铜冶炼废渣回收利用”技术难题,为南丹南方有色优化“高炉冶炼温度控制”工艺,还打造了一条有色金属产品智能仓储物流生产链,累计创效千万元。学校获国家专利146项、软件著作权229项,其中“一种湿法冶金废水处理装置”专利被3家企业采用,年减少废水排放10万吨。实现“办学服务产业、产业反哺办学”的良性循环。2023年,学校牵头成立广西冶金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暨河池市有色金属产教联合体,校企合作迈向更高层次,为区域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社会服务以技能培训助力脱贫攻坚

学校始终将助力地方发展视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主动将办学实践融入企业转型升级、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时代需求十年来,8.5万贫困家庭孩子来到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接受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实现了稳定就业,成就全家脱贫,解决20多万人的脱贫脱困。近年来,校每年为国家输送技术技能型毕业生500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生800多人,就业率在95%以上,凭着自己的一技之长,服务在区内外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实现月收入4000一8000元。学校在快速发展中,夯实助推脱贫攻坚发挥作用更大、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更强,成为民族地区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民族文化进校园项目:侬阿喆

2025年3月28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承办2025年“广西三月三·河池嘉年华”文化旅游品牌河池市职业教育集团分会场活动

近十年来,学校面向社会全面开放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超60万人次,培训金额达1.11亿元。自2014年起,学校更是把培训班办进库区,10年累计培训移民1.2万人,涵盖低压电工、叉车司机等8个工种,通过“线上理论打卡+线下实操集训”模式,实现考证通过率超90%,推荐就地就近就业率达85%,人均月增收2500元,真正做到了“培训一人、就业一人、稳岗一户、带动一片”。2018年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被评为“广西民族团结示范单位”荣获河池市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校地协同以产业振兴服务乡村振兴

在服务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学校坚持“立足地方、服务社会”的办学导向,打造了多层次、立体化的社会服务网络。面对企业技术升级需求,学校通过“一企一策”定制化培训模式,为国内外23家冶金企业量身打造培训方案,三年来培训员工7225人,合同金额2512万元,其培训案例入选教育部“全国职业学校职业技能培训典型案例”

2024年9月,学校承办中西部职业院校数字校园推进研讨会

2020年,学校成立河池粽子产业学院;2023年,校地共建“乡村振兴学院”,通过“田间课堂”“车间教室”,以直播电商、食品加工、无人机植保三大模块直插县域产业链,累计培训农户5万人次,成功孵化“寿源粽”品牌,两年网销800万只,销售额破2000万元,带动县域物流、包装、养殖新增岗位1200个,拉动当地生猪养殖、糯米、板栗和粽子叶种植等乡村产业链发展,让农民兄弟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劳动致富,真正实现了农民增收、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良好社会效益。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高职院校的初心与力量学校获评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河池市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砥砺前行:向着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更高目标迈进

  根据发展需要,学校正陆续投入23亿元,在距河池西高铁站1.5公里处选址建设新校区,占地1600亩。届时办学特色和优势更加突出,基本建成一所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办学有特色、国际可交流的后发展民族地区高水平高职学校,引领欠发达后发展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5年双选会现场

  从艰难建校到职教高地,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靠的是“唯有自身过硬,方能破局突围”的信念。学校正推进1600亩新校区建设,朝着“广西一流、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职业本科目标迈进。未来,学校将继续以“筚路蓝缕、破茧成蝶”之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为职业教育发展注入更多“广现力量”,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续写职业教育华彩新章。(通讯员 韦益 莫青青 曾严 潘尚河


责任编辑: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