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学人网讯 10年前的金秋时节,习近平主席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并于2015年10月21日走进帝国理工学院。10月22日,中英两国在伦敦发表《中英关于构建面向21世纪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此访开启了持久、开放、共赢的中英关系“黄金时代”。
2025年10月,在习近平主席参观帝国理工学院十周年之际,为传承友好情谊、激励青年担当,帝国理工留学生总会与帝国理工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联合举办习近平主席参观帝国理工十周年主题座谈会暨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研讨会。与会青年学子齐聚一堂,围绕学习贯彻刚刚胜利闭幕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十年来中英科教合作成果与青年使命担当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和深入交流。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校学生会国际事务主官、帝国学联荣誉主席夏源泽主持座谈会。他回顾了十年前习近平主席访问帝国理工学院的历史性时刻,指出这次访问不仅为中英两国的科技交流、人文交流按下了“加速键”,更使这所百年名校成为中英关系“黄金时代”的重要见证者和参与者。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擘画了中国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提出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令夏源泽深受鼓舞,也让他对新时代留学生的责任使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结合自身在海外的学习研究经历,夏源泽分享了三点体会:第一,要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第二,要善用国际交流平台,以人文交流为纽带,生动讲述中国科技创新故事,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理解认同;第三,要秉持科技向善理念,积极投身绿色低碳、健康中国、数字安全等关乎人类命运的重大课题。
在讨论环节,与会青年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引领,分享了自身参与中英科技交流的经历和体会。

十年前,习近平主席参观帝国理工学院时,曾前往学校的哈姆林研究中心,观摩医用机器人、机器人微创手术展示。帝国理工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秘书长杨怀厚结合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体会,聚焦医疗科技领域,回顾了中国医疗机器人产业的奋进历程。他指出,这十年间,中国医疗科技实现从“跟跑观摩”到“全球并行”的跨越式发展,正是全面深化改革、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在科技创新领域的生动实践。这绝非闭门造车的成果,而是中国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体现。
在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领域,中国留学生刘宇辰结合自身研究经历谈到,习近平主席访英为两国在人工智能、清洁能源等前沿领域的合作搭建了桥梁,中英科技合作持续深化。青年科技工作者应以智能技术为纽带,积极参与深度协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物理系本科生林其宏则通过具体案例指出,自2015年开启“黄金时代”以来,牛津大学量子技术、帝国理工3D打印等标杆项目在中国落地,成为“文明互鉴激发创新活力”这句话最生动的实践,从实验室到产业市场的转化链,展现了中英合作“1+1>2”所带来的聚合效应。
在英国帝国理工学习土木工程与科研过程中,王哲涵深切感受到中英两国在科技与教育合作中不断迸发的创新活力。自习近平主席2015年访英以来,双方在工程技术、基础设施及绿色转型等领域的合作持续拓展,为应对全球性挑战积蓄了强劲动力。面向城市化、低碳化和智能化的时代浪潮,青年科研工作者应勇于探索新技术、拓展新思路,推动智能建造、可持续材料与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协同创新,让科研成果更好服务社会发展和人类福祉。
十年的时光见证了中英关系从“黄金时代”的开启到务实合作的深化。茆意风博士回忆,习近平主席访英不仅是双边关系的里程碑,也让越来越多中国青年走向国际舞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他希望更多在英学子珍惜时代机遇,拓展国际视野,增强文化自信,主动参与科技、人文等多领域的交流合作,用青春和行动汇聚起促进两国友谊与全球发展的蓬勃力量。
第十四届全国青联委员、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研究员薛子敬也应邀参与讨论,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从全球治理与青年责任角度分享了见解。海外青年应以跨文化、跨学科的视野,讲好“中国之治”的故事,推动制度经验与国际理解的交流理解。从青年感召到国际行动,从文化自信到文明传播,在新时代的全球语境中展现中国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此外,来自帝国理工多个院系的学生代表也纷纷发言。大家一致认为,站在中英关系新十年的起点,既要铭记历史赋予的使命,更要把握当下合作的机遇,以扎实的科研成果、创新的合作模式、深厚的人文交流,共同书写中英互利共赢的新篇章。(供稿/帝国理工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