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尔日位于瑞士沃州湖畔,是一座散发着优雅与宁静气息的小城。沿着石板铺就的老街漫步,古朴的建筑与秋日花坛中微微泛黄的叶片交织出历史与自然的和谐美。莫尔日的城堡俯瞰湖岸,见证着岁月的沉淀,而湖边的咖啡馆则邀请人们在柔和的秋风中细品生活的从容与悠然。走近莫尔日教堂,高耸的尖塔在金色阳光下熠熠生辉,彩绘窗户映出斑驳的光影,钟声悠然回荡在湖畔,为这座宁静的小城平添一份秋日的神圣与庄重。而就在今天,莫尔日教堂,将迎来一批和平使者。
下午3点,来自中国青舟合唱团和立东合唱团的成员们,缓缓走下大巴,在高耸的教堂门口驻足仰望。两天前,他们刚在日内瓦李斯特音乐厅内,献上了一次和平之声音乐会,作为2025年欧华青年和平论坛的落幕晚会节目。和平论坛上,来自中国和欧洲的青年们充分讨论,反思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诱因,解读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为捍卫和平作出的努力,尤其强调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几位合唱团的成员们迫不及待地走向了不远处的湖边,9月的午后,湖面微泛金色,晨雾轻笼,映照着远处阿尔卑斯山被初秋阳光染红的轮廓,仿佛一幅温润的水彩画。秋日的湖上偶尔掠过一叶小舟,轻轻荡起涟漪,让人感受到小城特有的温柔与诗意。今天,他们将在莫尔日教堂内,再度诉说中国人民对和平的渴望,对世界人民的友好。
合唱团成员们带着沉重的设备和礼服,轻声慢步走进了肃穆的教堂。教堂内部静默而庄重,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蜡烛香和岁月沉淀的木香。细细的光线映照在祭坛上精雕的浮饰与雕像上,闪烁着柔和的金色光辉。合唱团成员们早早开始为傍晚的音乐会进行排练,活动志愿者们时而在一旁静静聆听,时而帮排练成员们接水清嗓。
傍晚时分,莫尔日教堂外,参加音乐会的听众们陆续抵达。他们或者是瑞士沃州的本地人,或者是从洛桑赶来的中国留学生,但都不约而同地带着期待的神情。教堂的大门缓缓打开,柔和的灯光从门缝中洒出,人们顺着石阶走进内部。踏入教堂,木质长椅和彩绘窗户映入眼帘,大家安静下来,准备聆听即将开始的音乐会。
钢琴伴奏指尖轻触钢琴键,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旋律缓缓流出,清亮而温婉,宛如湖面上微微荡起的涟漪。音乐指挥站在指挥台上,手势轻柔而精准,引导着乐声在教堂高耸的穹顶下回响。听众们屏息静听,偶尔有人轻轻吸气,光影随乐声摇曳,仿佛连空气都被这悠扬的旋律染上了江南的温润。教堂内的每一处角落都像在倾听,每一个音符都像在低声讲述远方的茉莉花香,让人心神沉浸在温柔而悠远的意境之中。
随后,几位歌唱家相继登场,西式曲目《哈巴涅拉》《冰凉的小手》《姑娘的秋波》《在神殿深处》依次响起。歌声在高耸的穹顶下回荡,每一个音符都与彩绘窗洒下的光影交织。观众们屏息聆听,时而被低沉的男声震撼,时而被女高音的清亮带入梦幻,整个教堂仿佛在歌声中微微呼吸,形成一种跨越文化的共鸣,让人深切感受到音乐的普世力量。
随着《关雎》《定风波》《黄鹤楼》《登高》的旋律响起,空间里仿佛被轻轻铺上了一层国风的烟雨与秋日的薄雾。歌手们细腻的咬字、婉转的音色,将古诗词的意境从文字中释放出来:低声吟诵的《关雎》如溪水潺潺;《黄鹤楼》的高音轻扬,如登楼远望长江波光;《登高》的悠远旋律仿佛带着秋风掠过教堂的穹顶。听众屏息静听,仿佛置身江南水乡或黄鹤楼之巅,浸润在国风的典雅与深远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特有的诗意与韵律在异国的空间里轻轻回响。
在经历了温婉悠远的西式与国风曲目之后,莫尔日教堂的气氛逐渐转向紧张而充满力量。中国抗日战争题材的曲目《在太行山上》《游击队之歌》《黄河颂》接连响起,旋律迅速加快,节奏明快而坚定。歌手们的声音充满力量与激情,每一个高音都像在宣告抵抗与捍卫和平的决心,低沉的男声则像山岳般稳重,形成强烈的对比与呼应。教堂内高耸的穹顶和木质结构让乐声回荡得更加宏大,观众的心随音乐起伏,仿佛置身太行山脉、随游击队穿越险峻山谷,又随黄河的波涛激荡,感受到历史的沉重与人民奋起抗争的力量。光影随着旋律摇曳,整个空间被激情与庄重充盈,音乐会由此进入了充满力量与情绪高潮的阶段。
最后,《我爱你中国》《再回首》《青春舞曲》《同一首歌》《歌唱祖国》的旋律接连响起,将音乐会推向了高潮。宏大而饱含深情。歌声高亢而浑厚,传递出中国人民对和平的珍惜与渴望,也表达出对世界和平的美好祝愿。教堂内,光影与音波交织,每一个音符都在高耸的穹顶下回荡,充满力量与希望。听众无不屏息聆听,随着合唱的高潮而情绪高涨,心中升起共鸣与温暖,整个空间被团结、喜悦和祝福充盈,仿佛音乐本身化作一道通向和平的光,将人们紧紧连接在一起。(作者系洛桑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主席)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