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育明
陈育明,福建师范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碳中和现代产业学院教授(三级)、博士生导师。福建师范大学硕士,香港理工大学博士,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交换生,香港理工大学、南洋理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福建省重点联系专家、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eScience、Interdiscip. Mater.、Adv. Fiber Mater.、Energy Environ. Mater.、SusMat、Carbon Neutral.等期刊(青年)编委或学术编辑,聚合物资源绿色循环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等横纵项目10余项。先后在CCS Chem.、Nature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成果。
“有价值的科研”与“有温度的教育”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师者不仅需要前沿的成果,更需要培养出能持续创造价值、心怀家国的人才生态。——陈育明
1985年,陈育明出生于福建龙海的一个普通家庭。他本硕均毕业于福建省属本科高校,从博士研究生开始在境外求学、做科研。
2020年,陈育明作为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被母校福建师范大学引进,随后接连获评环境与资源学院、碳中和现代产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近年来,他更提出了锂金属蠕变引擎机制,致力于解决固态锂电池应力积聚问题,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获批横向和纵向科研经费1000多万元,与企业合作,新增千万元产值……
这位小城青年,如何一路逆袭“人生开挂”?
求学没有捷径,唯有以勤补拙
2004年9月,陈育明站在了一条崭新的起跑线上。这一年,他成功考入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现更名为福建技术师范学院)的环境科学专业,并逐渐明确了想要深造的想法。面对英语短板,他以日均10小时的“疯狂学习”和直面嘲笑的晨读,破釜沉舟备战考研。即便联系导师初遇波折,他仍坚持“主动出击、多次尝试”。面试后即投身科研,毕业论文进度遥遥领先……他始终快人一步,展现出超强的目标感与行动力,最终成功升入母校本部。
直到研二那年,一次学术会议成为陈育明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一次偶然看到的香港国际会议信息,点燃了陈育明走向世界的渴望。他主动破格投稿并真诚自荐,意外获邀参会。在导师陈庆华教授鼎力支持下,首次走出福建的陈育明如饥似渴,大胆求教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Charles M. Lieber院士、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Paul Alivisatos院士和中国科学院白春礼院士等国内外顶尖学者并参观了香港大学实验室。他深受触动,自此立下海外深造的志向。
为实现理想,陈育明目标明确、双线攻坚:在科研上,他选定方向日夜奋战,发表首篇获导师盛赞的英文论文;在语言上,以四级未过的底子,他拿出“狠劲”全天候苦学雅思,首考即达录取要求,叩开香港理工大学读博之门。他延续“凡事预则立,主动出击”的人生信条,硕士未毕业便提前赴港开展研究,博士期间深耕能源材料,并再次主动联系,成功踏上南洋理工大学(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NTU)与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的博士后征程。
在回顾自己的成长之路时,陈育明总是带着一份谦逊,他说:“我的中文表达能力一般,英语也算不上特别优秀。”这句轻描淡写的话语背后,是无数个默默攻坚的日夜。
对于一位需要站在国际学术前沿对话、阅读海量英文文献、撰写高水平论文、在顶级学术会议上交流的科研工作者来说,语言的“拦路虎”曾真实而巨大。
初入香港理工大学时,晦涩的专业术语、快速的课堂讨论、厚重的英文文献,都曾让陈育明倍感压力。在MIT与国际顶尖学者深入交流,在诺奖得主古迪纳夫院士面前汇报工作,语言的精准与流畅更是不可或缺的挑战。然而,陈育明骨子里那份韧劲被彻底激发。他深知求学没有捷径,唯有以勤补拙。
“勤奋的汗水”是陈育明最强大的武器。无数个清晨与深夜,实验室的灯光见证了他逐词逐句啃读文献的身影;录音笔里录满了反复练习的学术报告;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专业词汇和表达方式;每一次重要的会议或讨论前,他都做足功课,反复演练……
陈育明更将这份专注与刻苦融入到科研攻关的每一个环节——从设计精妙的实验,到解析复杂的数据,再到提出创新的理论……正是这份近乎执拗的勤奋和永不言弃的毅力,让他将最初的“劣势”转化为前进的动力,最终在布满荆棘的科研道路上,闯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光辉大道。
如今,陈育明已在Nature等顶级期刊发表累累硕果,研究成果引领领域变革,成为服务国家战略和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他更以师者的身份,将这份“勤奋改变命运”的信念传递给学生们。
陈育明在给学生讲解实验
身教重于言传,把论文写在生产一线
“源起师大,缘起师大,回母校做有价值的科研。”这句饱含深情的自白,是陈育明对母校福建师范大学最质朴的承诺。
在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研究告一段落之际,面对国内外多所顶尖高校的盛情邀请,古迪纳夫院士写给陈育明信中那句“选择用你的智慧去服务别人”的箴言,如灯塔般照亮了陈育明的归途。他毅然携同为优秀科研人才的妻子回归母校,回到这片培养他的土地。
在陈育明看来,“有价值的科研”与“有温度的教育”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师者不仅需要前沿的成果,更需要培养出能持续创造价值、心怀家国的人才生态。“为师者,是引路人,更是同行者。”陈育明始终铭记香港理工大学导师Mai院士关于“为师者”责任的深刻阐述——寻觅真理、创富于家国、求安于心灵。这不仅仅是一句格言,更是他教育实践的基石。
在福建师大组建“环境清洁能源开发”团队初期,面对设备寥寥无几、理论瓶颈横亘在前等艰苦条件,陈育明没有抱怨。他以身作则,将困难本身变成了生动的教材。当团队面临实验设备短缺时,他不是坐等条件成熟,而是带领学生一起动手,自主搭建仪器、查阅书籍、请教专家,经历无数个通宵达旦,最终成功搭建起关键实验平台,不仅解决了设备问题,更让学生亲身实践了从发现问题、设计方案到动手解决的完整科研链条,理解了“条件有限,但创新无限”的真谛。团队成员博士生李轩回忆道:“陈老师常说,‘做科研,脑子比设备更重要’。那段白手起家的日子,是我科研路上最宝贵的财富,我学会了如何在资源约束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在60平方米的师生团队办公室空间里,陈育明着力营造平等、开放、敢于质疑的学术氛围。他规定每周的组会不仅是汇报进度,更是“思想碰撞会”。他鼓励每一位学生,无论年级高低,都要大胆表达想法,哪怕是不成熟的“异想天开”。“不要怕说错,怕的是不敢想。”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博士生王曼茜深有感触:“陈老师总能敏锐地捕捉我们想法中的闪光点,即使很稚嫩,他也会引导我们深入挖掘。这种被信任和鼓励的感觉,极大地激发了我们的探索欲和自信心。”正是这种氛围,催生了后来他的多位博士生、硕士生在PNAS、Angew等期刊上发表论文。
陈育明坚持科研的“真”价值是要解决实际问题。他始终批判“为论文而论文”,笃信“解决真问题自会产出好论文”,其科研目标直指能“写入教材”的原创性突破。这种求真务实的科研观,深深融入了他的育人实践。在指导博士生时,他强调“大胆假设、严谨验证”,以此攻克原创性瓶颈。同时,他坚持为本科生开设“自然·科学·人生·规划”学术讲座,并多次进入高中讲学,以自身经历启发学生思考科学本质、规划人生方向、树立服务家国的志向,并倾力指导他们的学术成长与发展路径。
陈育明深知,环境与能源领域的科研价值,最终要落脚于解决实际问题,要“把论文写在车间里”。他坚持带领学生走出象牙塔,深入企业一线。在研发高倍率电芯制造技术时,他曾多次带领团队前往实地调研;在开发原位聚合准固态电解质技术时,他们驻扎在合作企业的生产线旁,在真实的工程环境中验证理论、优化工艺。这种“真刀真枪”的实践,不仅加速了技术提升,更让学生深刻理解了科研如何服务国家“减污降碳”战略,培养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博士生李曼娴说:“跟着陈老师下企业,我才真正明白书上学的知识怎么用,也知道了自己研究的电池技术,真的能让天更蓝。”
陈育明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证明,在师范类高校,同样可以做出世界级的科研,培养出顶尖的人才。他用自己的回归与科研实践,生动诠释了“源起师大,缘起师大”的深刻内涵——这“源”是学术的启蒙,这“缘”是反哺的情怀,而连接两者的,正是那份在母校“做有价值科研、行有温度教育”的执着追求。他用行动告诉学生,科研的价值,不只是发表顶刊论文,更重要的是要用知识服务社会。为师者的幸福,不仅在于个人的成就,更在于见证和助推一代代年轻学子的成长与超越。
陈育明和学生在实验室
从舞台到实验室,跨界育才与科研报国
在教学和科研之外,陈育明还是一位深谙生活美学的践行者。他坚信“艺术与科研相通、相互促进”,也成为其教育理念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繁忙的科研工作之余,陈育明积极投身于舞蹈、篮球与健身的世界。本科学习期间,他曾是大型团体舞的编导与表演者,体验过集体协作与艺术表达的磅礴;在麻省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工作期间,他所加入的哈佛大学HCSSA舞蹈团曾在演唱会上为歌手伴舞,感受过聚光灯下的激情与舞台艺术的魅力。
这种多维度的生活体验,远非简单的兴趣爱好,它深刻滋养着陈育明的科研创造力和育人智慧。
艺术启迪科研思维。舞蹈的节奏感、空间构图与肢体协调,篮球的团队协作、即时判断与策略应变,健身的意志磨炼与身体掌控,其中所蕴含的韵律、平衡、协作与突破精神,潜移默化地渗透到陈育明的科研思考中,为解决复杂的科学问题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灵感源泉。他常向学生分享,科研的突破有时需要跳出线性思维的框架,而艺术恰恰提供了这种非线性、直觉化的思维训练。
示范“全人教育”的价值。陈育明不赞成将学生培养成只会埋头实验的“单面人”,认为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同样需要丰富的精神世界和强健的体魄。他用自身经历生动诠释了“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他认为,健康的爱好是缓解科研压力、保持身心平衡的良方,也是激发创造力和韧性的沃土。
陈育明在组会或课堂上偶尔会分享舞台经历或运动感悟,希望能向学生传递一种积极、健康、充满活力的生活方式,鼓励他们在专注科研的同时,也要拥抱生活的多彩,培养广泛的兴趣,成为一个身心和谐、富有情趣的“完整的人”。
这种跨界融合的实践本身,就是对学生们最有力的教育——鼓励他们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敢于跨界思考,在看似无关的事物间寻找创新的连接点。陈育明对艺术和运动的热爱,绝不仅仅是个人生活的点缀,更是他教育理念的延伸。他身体力行地打破了“理工男”的刻板印象,证明了理性思维与感性表达、逻辑推演与艺术灵感并非对立,而是可以交融共生、相互激发。在追求科学真理的道路上,一份对艺术的热爱、一项坚持的运动习惯,都可能成为照亮前路的星光,塑造出更富创造力、更坚韧,也更完整的未来科学家。
展望未来时,陈育明强调,团队的核心考量将聚焦于开展更具价值的科研工作。他和团队将秉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蠕变型全固态锂金属电池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着力破解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瓶颈问题,推动我国新能源产业自主可控和可持续发展;深化与行业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战略合作,建立“需求导向、联合攻关”的协同创新机制;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技术瓶颈,开展靶向性研发,推动产业技术迭代升级,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通过完善专利布局、加强技术孵化、优化工艺路线,加快推动实验室成果向产业化转化;重点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核心竞争力的创新产品,为实体经济注入新动能,助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同时,陈育明团队始终坚持“四个面向”的科研导向,将解决实际问题与探索科学前沿紧密结合。秉持“十年磨一剑”的科研定力,聚焦基础研究领域的关键科学难题,通过建立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体系,努力破解百年“卡脖子”难题,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原创技术,力争产出一批能够载入教科书、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的标志性成果,让中国智慧为世界科技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在科研经费方面,陈育明对其充满信心。他相信,随着国家层面持续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力度,以及科研创新日益成为驱动企业发展的核心引擎,科研经费的来源和规模都将逐步改善,进而为产出更高质量、更具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奠定坚实基础。
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陈育明身上体现着新时代科技工作者和海归教师的使命担当。(作者系本刊特约主编[福建],中国教育报刊社福建记者站副站长。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