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学人网讯 8月30日,由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北京化工大学联合举办的国际工程教育创新发展论坛在北京化工大学举行。北京化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天伟,西安交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立群,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清华大学副教务长、研究生院院长梁琼麟,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董川,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炼油化工领域首席工程技术大师王子宗,希腊帕特雷大学副校长Dionissios Mantzavinos,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王鲁宁,新加坡国家科学院院士、新加坡工程院院士陈晓东,以及来自西班牙、美国、日本、爱尔兰、加拿大、法国、英国、中国等10个国家高校或机构的32位专家学者与企业代表参加本次论坛。论坛开幕式由北京化工大学副校长王峰主持。
谭天伟在致辞时指出,当前新经济不断涌现、新技术革命加速演进,全球工程教育改革进入新阶段,其核心任务在于如何培养面向未来产业新需求和新业态发展的高素质紧缺工程科技人才。各国工程教育植根于不同的文化传统、经济结构和产业环境之中,因而形成了各具特色又丰富多彩的发展模式与实践经验。这种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工程教育的多维度视角,也为我们提供了借鉴成功经验和有益做法的宝贵机会。本届论坛旨在互学互鉴、拓展视野,帮助我们识别共性挑战,协同寻求解决方案,促进国际合作交流,为未来联合研究、师生交流、标准互认等奠定坚实基础,提升全球工程教育的整体水平与影响力。
梁琼麟在致辞时指出,工程科技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工程教育则是培养未来工程师、激发创新潜能、应对全球挑战的核心基石。中国作为工程教育大国,始终致力于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作为指导和推动中国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机构,密切关注全球工程教育发展趋势,并将继续积极推动工程教育的实践与创新。
董川在致辞时指出,北京作为中国的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中心,拥有得天独厚的教育、科技和人才资源。这里汇聚了众多顶尖的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是中国工程教育的高地。北京市教委国际交流合作处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北京高校与世界各国教育界、产业界深化合作,共同构建更加开放、包容、联动、共赢的全球工程教育共同体。
王子宗在致辞时指出,通过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优势,企业发挥应用研究、工程放大与产业转化的优势,共同加快探索构建“产学研用”融合的校企协同创新模式,不断贯通构建“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工业示范”全链条创新体系,以有组织的科研带动有组织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随后,王峰代表北京化工大学与日本技术士会签署了合作备忘录。秦培勇代表北京化工大学侯德榜工程师学院与爱尔兰都柏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签署了合作意向。
大会报告环节,张立群作了题为《产教融合、AI赋能的工程人才培养—以西安交通大学为例》的报告,陈晓东作了题为《创新驱动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报告,王鲁宁作题为《可持续发展工程教育的历史、思考与实践——以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改革为例》的报告,Dionissios Mantzavinos作题为《希腊工程教育的百年历程》的报告。
当日下午,西班牙萨拉戈萨大学教授Agustin Llorente Gomez、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教授张瑞红、日本技术会海外事务总代表熊泽寿人、爱尔兰都柏林理工大学教授Paul Doyle、美国佐治亚大学教授闫亚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法工程师学院院长耿立升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授Pranav Chintalapati、巴黎居里工程师学院法方副院长Feneux Ronan、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Philip Martin等9名专家分别分享了各国及相关高校工程教育培养体系及经验、理念。
在论坛闭幕式上,王峰作总结发言,他表示,当前,中国正在深入实施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工作,纵深推动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在2021年9月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将“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作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任务进行部署。同时,中国将与全球各国一道,共同致力于培养能应对未来全球性挑战的卓越工程师,国际标准本土化与中国实践国际化双向奔赴格局正在加速形成。本次论坛进一步研讨与总结了国际工程教育创新发展的经验与路径,希望将所凝聚的智慧与共识,转化为推动工程教育变革的实际行动,在今后能够继续共享、共商、共研,不断开创高等工程教育创新发展的新篇章。
(供稿/北京化工大学)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