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原创 > 正文
以艺为桥促民心相通
“艺韵京华”书写中美人文艺术交流新篇章
发布时间: 来源: 神州学人

  神州学人网讯(记者杨匀 通讯员刘北北) 2025“艺韵京华”中美人文艺术交流活动自8月初启动,历时10天,已顺利圆满完成。该项目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未来五年邀请五万名美国青少年来华交流学习”的重要倡议,以北京丰富的艺术文化资源为依托,通过实地研学、艺术工坊、交流访问等多元形式,为美国青年学者及艺术家搭建了深入了解中国艺术与文化发展的平台。项目期间,中美青年跨越文化界限,在艺术对话中增进理解,在文化体验中凝聚共识,在遗产传承中感悟文明,书写了一段难忘的人文交流篇章。

image.png

  以艺为媒:搭建中美青年对话桥梁

  艺术是无国界的语言,更是促进心灵相通的纽带。“艺韵京华”项目自启动之初,便以艺术为核心载体,推动中美青年在教育理念、创作实践、产业发展等领域展开深度对话,为两国艺术交流夯实基础。

  8月5日上午,项目开班仪式在国际学院举行。国际学院国际学生主管刘北北老师代表学校对远道而来的美国青年学者及艺术家表示热烈欢迎。仪式上,美国学员与中方志愿者逐一自我介绍,真挚的笑容与热切的期待,为这场跨文化交流奠定了友好基调。随后,学员们走进校史馆,系统了解北京电影学院的历史沿革与发展成就。从早期电影教育的探索到新时代影视人才的培养,从经典影片的创作历程到前沿技术的应用实践,一件件展品、一段段故事让美国学员对中国电影教育有了初步认知,也为后续的艺术交流埋下伏笔。

  当日下午,一场聚焦中美艺术教育的座谈会如期举行。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本科生与美方营员、中方志愿者围坐一堂,围绕艺术专业设置、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文学与影视创作的融合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美国艺术院校更注重个性化创作指导,中国院校则在系统性理论教学上有独特优势”“人工智能可能改变创作方式,但无法替代人类的情感表达”…… 不同的观点碰撞出思想火花,让双方在差异中看到共性,在交流中加深理解。正如一位美国学员所言:“这场对话让我们意识到,尽管教育模式不同,但中美青年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是相通的。”

  活动期间,学员们走进中国电影资料馆和中国电影博物馆,开启了对中国电影文化传承的深度探索。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大家详细了解了资料馆在影片修复、文化传播、教育教学等方面的工作成果。在胶转磁机房,看着斑驳的胶片经过技术处理重焕光彩;在修复实验室,见证工作人员用精密仪器还原影片的原始质感;在文图档案库房,翻阅承载着岁月记忆的电影剧本与海报…… 美国学员们不时驻足询问,对中国电影人守护文化遗产的执着表示敬佩。

image.png

  8月8日,项目学员走进中国电影集团电影制片厂,近距离感受中国电影制作的专业实力。在服装道具展厅,从古装剧的华美服饰到现代剧的生活化道具,一件件作品展现着中国电影道具设计的匠心;在声画部,先进的录音与混音设备让学员们了解到中国电影音效制作的技术水准;在外景地江南水乡与专业摄影棚,大家实地感受不同场景的搭建逻辑,得知众多中国知名影片在此诞生后,更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规模有了直观认识。今年恰逢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新中国电影教育75周年,这场参观更添特殊意义。“电影是跨越国界的语言,中国电影的专业化发展让我们看到了合作的无限可能。”美国学员们纷纷表示。

  深度研学:触摸北京人文脉动

  北京,这座兼具古老底蕴与现代活力的城市,是中国文化的缩影。“艺韵京华”项目带领美国学员走进北京的街头巷尾、名胜古迹,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感受这座城市的人文魅力,深化对中国文化的立体认知。

  8月6日,学员们来到景山公园,沿着中轴线俯瞰北京城。远处,故宫的金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近处,现代楼宇与传统四合院交相辉映。在讲解员的介绍下,大家了解到北京中轴线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以及它如何见证了这座城市从古代都城到现代国际大都市的变迁。“站在这里,仿佛能触摸到北京的心跳——古老与现代在这里完美融合。”一位美国艺术家感叹道。

  学员们还走进金石博物馆和荣宝斋木版水印工艺坊等地,在专业指导下学习制作拓印作品和体验木版水印技艺。当宣纸覆在石碑上,墨汁轻轻晕染,古老的文字逐渐清晰,大家在亲手操作中感受着中国传统技艺的精妙。


image.png

  87日,“双奥之城”的体育魅力吸引着学员们走进国家体育场“鸟巢”与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漫步在“鸟巢”巨大的钢结构建筑下,17年前北京奥运会的激动场景仿佛重现。中美作为体育大国,都在奥运会舞台上留下过辉煌瞬间,共同的记忆让大家对“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有了更深共鸣。登上新增设的观景台,俯瞰整个体育场与周边建筑群,北京中轴线延长线的新地标尽收眼底,学员们切实感受到这座城市在传承中发展的活力。“北京既能守护历史,又能拥抱未来,这种平衡令人赞叹。”一位美国学员说。

  当日下午,学员们走进中央美术学院,参观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流动的艺域”——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国际艺术交流研究展,展现了中外艺术碰撞的火花;古代中国艺术展览则以青铜器、书画、陶瓷等展品,串联起中国艺术的发展脉络。从国际交流的前沿探索到传统艺术的深厚积淀,学员们在一件件作品前驻足沉思,感受艺术背后的文化基因。

  参观结束后,中央美术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王川教授邀请美国学员座谈,详细介绍了中央美院的历史发展与国际交流成果。“艺术无国界,我们始终期待与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艺术家深化合作。”王川教授的话引发共鸣,美国学员们纷纷表示,愿成为中美艺术交流的使者,推动更多合作项目落地。

  守护遗产:共筑文明互鉴之基

  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承载着历史记忆,凝聚着民族精神。“艺韵京华”项目带领美国学员走进中国美术馆、故宫、长城等文化地标,体验非遗技艺,在触摸历史、传承技艺中,感悟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探讨世界文明共同发展的路径。

  8月9日,中国美术馆的“和平颂”美术作品展让学员们深受震撼。今年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展览汇集了毕加索、齐白石等艺术大师的作品,以艺术的形式控诉战争、歌颂和平中国美术馆作为国家级艺术殿堂,不仅是文化展示的窗口,更是国际交流的平台,这场展览让学员们深刻体会到艺术的时代张力与教育意义。

  当日下午,故宫博物院的红墙黄瓦向学员们展开了一幅东方美学的画卷。作为明清两代皇家宫殿、世界文化遗产,故宫的每一处建筑都凝聚着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对称的布局体现着“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美的雕梁画栋诉说着皇家礼仪的庄重,斑驳的地砖见证着数百年的历史变迁。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大家走过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了解宫殿的功能与象征意义;驻足九龙壁前,惊叹于琉璃工艺的精湛;漫步御花园,感受中式园林的“一步一景。“这不仅是一座宫殿,更是一部立体的中国历史与艺术百科全书。” 美国学员们纷纷拿出相机,记录下这份跨越时空的美。

  8月10日,慕田峪长城的雄姿成为学员们研学的新坐标。乘坐缆车登上长城顶端,夏日的京郊风光尽收眼底,城墙在群山间蜿蜒起伏,宛如巨龙。“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句俗语的内涵在亲身体验中愈发清晰。讲解员介绍,长城从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到如今的世界文化遗产、北京城市名片,其意义的变迁见证了中国从封闭到开放的历程。在长城脚下的传承馆,通过实物展览与影像资料,学员们了解到新中国对长城的保护工作。

  当日下午,长城脚下的艺术工坊里,一场掐丝珐琅非遗制作体验让中美艺术在指尖相遇。掐丝珐琅作为 “燕京八绝” 之一,以优美的造型、艳丽的色彩、繁复的图案闻名。在导师的指导下,美国学员们从掐丝、粘丝到点蓝、烧制,一步步完成自己的作品。尽管手法略显生疏,但大家专注的神情中透着对东方技艺的敬畏。

  京剧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是北京的特色。项目特意为学员们安排了观看京剧演出的机会。大家来到吉祥大剧院,欣赏京剧《罗成》。全程两个半小时的演出,无人提前退场,美国学员们看得津津有味。

image.png

  10天的研学之旅虽短,但在中美青年心中播下了理解与友谊的种子。总会执委会主席段亭宇同学说:“艺术不仅是个人创作的表达,更是连接不同文明的纽带。”总会国际文化交流部部长李琦森同学说:“此次活动不仅为美国青年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艺术与文化的机会,也让中国留学生从国际视角重新审视本土文化的独特价值。”

  从艺术对话到文化体验,从遗产传承到民心相通,这场交流不仅是中美人文互动的生动实践,更彰显了文明互鉴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未来,北京电影学院、北美中国学生艺术学者联合总会、美国东部及中部地区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将继续依托自身资源,推动更多中美人文艺术交流项目,让跨越太平洋的友谊之花在艺术的滋养下持续绽放。(摄影/毛琪儿)

责任编辑:杨匀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