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原创 > 正文
郑州大学中外学子共赴登封感知非遗文化
发布时间: 来源: 神州学人

  神州学人网讯 为深化中外青年人文交流,郑州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以“三下乡”社会实践为载体,于7月22日至24日组织“中华文化传承团”实践队,带领5名分别来自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等5个学院的中国学生,与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埃及、印度尼西亚等5名国际学生一行10人,深入“天地之中”河南登封,聚焦“儒学根脉、非遗技艺、禅武精神”三大文化维度,开展双语文化研学实践,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新路径。

禅武圣地:功夫为媒传递东方哲学

  作为中华禅武文化发源地,少林寺成为实践首站。在武术馆演武大厅,一场震撼人心的少林功夫表演拉开序幕:武僧腾挪闪转间,长棍疾扫如风雷破空,拳脚刚劲似金石崩裂,九节鞭劈出裂帛之声,引得中外队员屏息凝神,掌声雷动不息。

  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的中国学生赵柏承主动登台,在武僧指导下体验虎拳招式。面对“猛虎出洞”的高难度腾跃,他反复调整呼吸节奏,最终完整呈现动作体系:“武术不仅是力量爆发,更是意志锤炼与心性修养的艺术——这正是禅武合一的真谛。”行至肃穆塔林,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学生周艳霓面向层叠石塔双手合十:“每一块碑刻都在诉说历史,每一次呼吸都让我感受到禅武交融的独特韵律。”全程双语解说与沉浸式体验,使少林功夫成为跨越语言的文化符号。

实践队员体验武术虎拳 摄影/象悦彤

儒学新声:双语诵读激活千年智慧

  飞檐斗拱的嵩阳书院内,琅琅书声穿越千年时空。实践队在此开展《论语》双语诵读课程,中英双语交织回荡于古柏庭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Is it not delightful to have friends coming from distant quarters?)”埃及学生何赞的诵读字正腔圆,引得众人击节应和。课后他分享感悟:“当东方哲思通过双语焕发现代生命力,孔子的智慧瞬间拉近了我们与古老文明的距离。这种跨时空对话,让我思考儒家思想与全球公民教育的深层共鸣。”

  郑州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辅导员范黛馨立足书院讲堂,以中英双语阐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脉络:“从个人心性修养到社会秩序构建,儒家为中华文明提供了延续千年的精神基因。”她结合“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等理念,剖析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对话的当代价值。

实践队员开展《论语》双语诵读课程 摄影/象悦彤

非遗工坊:匠心体验诠释知行合一

  禅心居非遗基地内,中外学子在技艺传承中体悟东方哲学真谛:

  陶轮塑形载道。钧瓷拉坯工坊中,来自孟加拉国的学生杨山端坐转盘前,陶泥在他掌心随轮盘起伏流转。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队员牛奕丹俯身指导:“掌心要稳,力道如呼吸般绵长。”泥坯渐成器型时,杨山感叹:“泥土在指尖重获生命,这大概就是‘器以载道’的东方哲学。”

  笔墨丹青凝神。宣纸铺展,墨香氤氲。队员们执笔共书“和合共生”,来自巴基斯坦的学生阿里·简屏息悬腕,在田字格中落下首笔横画。“书法让我学会专注,”他轻抚未干墨迹,“每一笔转折都是心境的投射。”

  八段锦悟道。教学区内,队员们随教练起势调息。来自巴基斯坦的学生阿里简凝神习练“两手托天理三焦”,三遍演练后气息微促:“动作舒缓如流水,却能引动体内能量奔涌。这不仅是健身术,更是身体与自然对话的哲学。”他特别提及“摇头摆尾去心火”式对焦虑情绪的舒缓奇效。

实践队员体验书法 摄影/杨山

文明星火:黄河岸边的跨文化共识

  当实践车队驶过观星台遗址,落日为黄河滩涂镀上金辉。三日的同吃同住同行,已将禅文化的三重密码——儒学的思想根脉、非遗的匠心传承、禅武的精神魂魄,熔铸为中外青年的共同记忆。

  “这不仅是搭建文化桥梁,”来自巴基斯坦的学生伊克拉望向奔流的黄河总结道,“更是在中华文明发源地,让不同文明的星河在此交汇辉映。”实践队队长赵柏承则规划行动蓝图:“我们解码的不只是禅文化,更是理解与尊重的密码。返校后将编纂双语文化手册,在郑州大学国际文化周开设禅武工作坊,让登封点燃的文明星火形成燎原之势。”

  

实践队员大合照 摄影/象悦彤

责任编辑:贾文颖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