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原创 > 正文
2025年中外双导师学术科研课题工作坊开营
中外协同、学科交叉 助拔尖人才“破壁”成长
发布时间: 来源: 神州学人

  神州学人网讯(记者 季昕)7月20日,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以下简称“高层次项目”)2025年中外双导师学术科研课题工作坊(简称“工作坊”)北京校区开营仪式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同时,工作坊的上海校区、成都校区在华东师范大学和四川大学同期展开。来自帝国理工学院、牛津大学、哈佛大学、剑桥大学、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伦敦大学学院等世界知名大学的33位教授,将在这个暑假,与中国名校教授组成“中外双导师团”,带领中国青年学子聚焦人文、理工、医学等前沿领域课题,开启沉浸式科学研究之旅,通过高强度的项目制训练,提升学子的科研素养与全球胜任力。

中外协同,共筑国际学术交流平台

  中外双导师学术科研课题工作坊项目始于2015年。10年间,已有3万名项目参与者受益,成为搭建中外学术桥梁,助力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

  “在工作坊平台上,由中外双导师面对同样的科研课题,就共同关心的科技问题、前沿动态、教学方法等互相切磋、增进理解,合力培养有志于科学研究的年轻人,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是有效的。”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副主任夏娟在致辞中分享了对于实施工作坊的思考。她指出,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具有内在一致、相互支撑的密切关系。工作坊是在教育领域实施、聚焦科技实际问题、通过课题研究而服务于人才培养的工作模式,体现了教育、科技和人才这三者的相关主体、要素和资源的有机汇聚。


夏娟致辞

  这是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年承办工作坊。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杨懿表示,在人工智能重塑行业生态的时代背景下,工作坊既是中国传媒大学探索优化学术资源、拓展高水平国际合作网络的重要举措,也是学校建设开放、包容、务实的国际学术科研交流平台的生动实践。他希望通过工作坊这一平台为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教授与中国青年学子搭建研究型学习交流的桥梁,培育出丰富的多学科学术成果。


杨懿致辞

  2025年初,《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印发,明确提出“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推进理工结合、工工贯通、医工融合、农工交叉”等目标。面向时代变革与国家之需,工作坊将研究课题聚焦于多学科交叉领域,此次超过85%的课题均属此列,如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艺术教授与剑桥大学教育学教授共同指导的“跨学科视角下的艺术象征与哲学思辨”课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与纽约大学教授共同指导“人机交互与游戏心理学”课题,为学生提供了远超日常学习的挑战性内容。

  “工作坊最核心的创新价值在于多方协力共为。”项目服务单位中科浩博国际教育总裁孙中雯表示,工作坊依托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支持与高校合作,聚焦培养兼具国际视野与科研能力的拔尖人才,并以其独特的“破壁”与“锻造”价值,为探索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路径及深化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在进一步接受采访时,她着重提到工作坊搭建的“学术窗口”和“交流通道”,通过“不为我有,但为我用”的柔性引智模式,工作坊有效打破了资源壁垒,为师生创造了直接接触在《自然》《科学》等顶刊发表学术成果这一级别导师的难得机遇,同时以轻量化、低成本的方式助推中国高校的国际化发展进程。


孙中雯致辞

项目制淬炼,激发人才创新潜能

  工作坊采用PBL(Project-Based Learning,项目制学习)模式,其以问题为导向,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沈珂锐作为优秀助教代表分享表示:“PBL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的知识单向传递,营造了相对沉浸式的学习环境。”

  “这是一次对学生综合能力的系统性训练。”伦敦大学学院环境行为经济学副教授Lorenzo Lotti以自身课题为例,向记者阐述了他的教学思路:“在我的课题中会探讨国家债务、环境经济学等议题,学生首先获得的是这些核心知识内容,但更关键的是掌握系统的科研方法,特别是如何处理与分析一、二手数据。”

  Lotti特别强调了这类研究能力的稀缺性:“这些技能在本科阶段往往难以系统掌握,高中教育更鲜有涉及,即便部分硕士项目中也只有在写毕业论文时才会深入接触。”在他看来,工作坊的优势在于前置化科研思维的培养,通过早期接触规范的科研训练,为后续深造与就业锻造优势竞争力。

  同时,工作坊“五师制”(中外双教授+助教老师+学术成果老师+班主任)服务体系为优质科研成果的产出提供了有力保障。

  “我会为学生提供与教授课时等量的专项辅导,包括给学生预习、复习,并会介绍一些工具的应用,同时也会为学生提供课业答疑及跨文化沟通支持。”多次参与工作坊的经历让沈珂锐对于青年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深有体会,他鼓励并提醒同学们要把握小班教学优势,保持好奇心、勇于提问,更要珍视过程中收获的科学思维与研究方法、团队协作能力等“软实力”。

  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媒教育学院本科生王治沣曾参加2023年举办的工作坊,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的共同指导下开展课题研究,经历“实证-思辨-再实证”的思维淬炼,先后撰写了多篇虚假新闻治理策略的有关论文,并被IAMCR(国际媒介与传播研究学会)与ICA(国际传播学会)顶级学会的主会录用。这一经历不仅提升了他的专业理解力与研究能力,更直接助力其研究成果产出。凭借扎实积累,他于今年获得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offer,将在秋季学期迈入学术生涯的新阶段。


北京校区开营现场

胸怀世界,熔铸青年全球担当

  当下,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治理的深度参与者。在这一进程中,呼唤更多拥有跨文化视野和全球胜任力的青年人才。

  2025年,工作坊全面升级课题体系,所有研究方向均精准对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从气候变化到粮食安全,引导学生将学术探索与人类共同关切紧密结合。“这既呼应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的创新实践。”作为项目发起者,孙中雯表示,“工作坊带给学生的不仅是前沿知识和研究方法,更是独立思考的勇气、开放包容的胸怀、追求卓越的精神以及跨越文化的责任与担当。”

  走过十载,工作坊见证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蜕变。“中国青年正从世界舞台的参与者迈向主角。”孙中雯如是说。10年间,3万名项目参与者足迹遍布全球,他们在世界名校实验室里破解科学难题,在国内高等学府的讲台上培育人才,更有人在联合国等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他们用行动诠释了中国青年的全球担当。

  在Lotti看来,工作坊是一项富有教育意义和启发性的国际项目,他尤为赞赏中国青年展现出的学术热忱。“他们在短时间内展现出的强大分析能力与思辨能力令人欣慰,”他表示,“我相信他们未来无论走向更高学术平台还是专业领域都会表现出色。与这样一群有潜力、有担当的年轻人共事,是很大的享受。”


责任编辑:贾文颖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