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学人网讯(记者杨匀 伍依然)盛夏的北京草木葱茏,友谊的种子悄然播撒。7月3日,2025年英国“中文培优”项目(Mandarin Excellence Programme)来华夏令营在北京语言大学正式开营,来自英国62所中学的近1200名青少年分赴11座中国城市,开启中文学习与文化沉浸式体验之旅,其中有250名英国学生来到北京,体验首都古典与现代交织的魅力。这既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推动未来三年,欧洲青少年来华交流规模翻一番”倡议的积极响应,更是中英教育合作与民心相通的生动实践。
从课堂到生活:搭建全方位文化浸润平台
英国“中文培优”项目始于2016年,由英国教育部出资支持,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和英国文化教育协会联合实施,在中国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的支持下,已成为英国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中文人才培养项目之一。截至2025年,项目已助力英格兰地区近80所中学的1.5万余名学生提升中文能力,成为连接中英青少年的“语言纽带”。
本次夏令营北京站由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国际汉语研修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3所院校承办,各校都为营员们精心设计了沉浸式语言学习课程,英国青少年在北京完成了“语言学习+文化体验+实地探访”的三维体验。
从“运动、爱好与娱乐”到“饮食与购物”,从“中国校园”到“历史与文化遗产”,中文课程设计层层递进。营员们学习了“你一般什么时候运动?”“我喜欢吃草莓口味的冰淇淋”等生活化的句型,也在比较句式、肯定句式等语法练习中,逐步构建中文表达体系。
在书法体验课上,营员们手握毛笔,在宣纸上感受篆、隶、楷、行、草五种字体的韵味,用文房四宝书写专属纸扇;在中国结课堂,他们学习“十字结”“玉米结”等基础结型的编法,将红绳编织成象征友谊的手链;趣味运动会上,双人运球、飞运乒乓等传统游戏,让中英学生在协作中打破隔阂。
课程也不局限于课堂,老师们带领营员们走出校园,体验真实的北京。去故宫探寻皇家文化密码,到天安门广场体悟历史厚重,在慕田峪长城感受“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迈,到前门商业街品味市井烟火,在鸟巢、水立方见证奥运精神……11天里,营员们触摸到了一个立体、多元的中国,感受到了北京的独特魅力。
从好奇到共鸣:少年们的“中国初体验”
“我想在北京吃烤鸭、火锅,更想把‘故宫’‘长城’这些词牢牢记在心里!”开营仪式上,来自英国Beths Grammar School的14岁少年拉斯拉夫·古谢夫(Laroslav Gusev)略显生涩却格外认真的中文发言,引来全场掌声。这个热爱中文的男孩,早已在英国的中文课上记住了“筷子”“米饭”这些词,如今终于有机会在中文的故乡,把课本里的词汇变成眼前的实景。
文化体验课上,营员们的专注令人动容。营员们起初握毛笔时手微微发抖,在老师指导下,他们慢慢找到手感。当他们在红纸上完成“福”字时,孩子们激动地举起作品跟同伴们分享:“你看!我会写中文了!”孩子们的笑声,成了课堂最动听的背景音。
课程结束后,营员们仔细地把自己亲手制作的“福”字收好,告诉老师他们要把“福”字带回英国装饰自己的家。有几位营员跟老师交流时提到,他们知道“福”字要倒着贴,表示“福到了”。营员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给了老师一个大大的惊喜。
语伴活动中,跨文化对话火花四溅。当被问及“中英运动方式有何不同”时,Pate's Grammar School的安吉尔·法肖拉尼(Angel Fashoranti)认真思考后说:“在英国,我们常踢足球;中国同学好像更喜欢乒乓球、羽毛球。”她的中国语伴补充道:“其实我们也喜欢足球!周末我常和爸爸看英超比赛呢!”共同的爱好,让陌生感瞬间消散。
从语言桥梁到文明纽带:书写中英交流新篇章
“语言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副主任刘剑青在开营仪式上的这句话道出了项目的深层意义。英国“中文培优”项目不仅是语言学习计划,更是中英人文交流的“青春工程”。
英国文化教育协会中国区教育主任胡雪彬(Donald Hu)介绍,自2016年启动至今,已有1.5万多名英国的学生受益于英国“中文培优”项目,切身提高了他们的中文水平,加强了两国青少年之间的交流。这些英国青少年,未来可能成为外交官、企业家、学者,他们今天对中国的认知,将影响明天的中英关系。
“语言是交流沟通的纽带,”胡雪彬说:“中英青少年通过活动不仅打开了中文的国际化事业,同时也帮助英国学生提高了他们对中文的学习和使用,以及对中国文化和中国现代社会的了解。”英国文化教育协会中国区主任兼英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公使汤志理(Nick Thomas)表示,学习中文的过程,也是学会用新视角看世界的过程。当这些孩子在中国亲手制作中国结,和中国同学一起玩游戏时,他们感受到的不仅是文化差异,更是人类共通的情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对友谊的渴望。
项目对“文明互鉴”的推动,体现在诸多细节里。营员们在比较“双十一”与“黑色星期五”的差异时,理解了消费文化背后相似的社会节奏;在讨论“扫码支付与信用卡支付”的偏好时,触摸到科技改变生活的共通趋势;在《哪吒》观影后,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精神共鸣感动时,感受到了人类对战胜困难的共通赞美——这些交流,早已超越语言本身,抵达更深的层面。这些细微处的相互照亮,正是文明对话最珍贵的收获:在差异中认出彼此,在碰撞中确认我们共享着同样一颗人类的心灵。
2025年英国“中文培优”项目将持续至7月下旬,各批次营员将带着亲手制作的中国结、书写的书法作品、与中国朋友的合影,以及对中文的热爱返程。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