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原创 > 正文
2025年5期|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视传专业的中国叙事策略
发布时间: 来源: 神州学人(2025年第5期)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文化交流已经成为各国之间相互了解和沟通的重要桥梁。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已经成为当下的重要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中外教育交流的重要形式,具有独特的资源与渠道优势,可以为世界读懂中国提供有力支持。

  视觉设计具有直观、形象的专业特点,其专业性和传播手段对于提升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效能有着参考借鉴价值。因此,探究视觉传达设计(中外合作)专业如何发挥讲好中国故事的优势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湖北理工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中外合作)专业2021级一班毕业留念

  视觉作品在讲好中国故事中的优势

  首先,视觉传达作品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是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视觉传达作品往往能够迅速吸引大众注意,进而让受众了解作品的思想及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有效传递设计者赋予作品的特定信息和情感。设计者可充分发挥作品的媒介作用,通过具有冲击力的视觉化表达方式,将中国故事与背后的文化内涵传递给国内外受众。例如,在展示中国传统节日、民俗传说、书册典籍等主题时,设计者可以通过精巧构思,运用好色彩、构图与各种文化元素并将其充分结合,创作出既符合大众审美又不失创新的视觉作品,不仅使受众收获艺术之美的感官体验,也让其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沉浸式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其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有利于学生习得全球叙事能力。中外合作办学使学生拥有丰富的国际教育资源和国际展示平台。通过与国外知名高校的通力合作,引进合作院校优秀师资,融合先进教育理念,共享合作院校优质资源,让学生能够接触国际前沿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和发展空间。例如,中外合作院校之间会经常性举办学术交流、国际设计比赛和各种艺术展览等活动,通过促进师生与各国专家学者、同行交流与学习,不仅极大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他们的学术研究和实践能力,也为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奠定了信心。在参与活动的同时,学生的外语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都随之提升,在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群体的互动中,也逐渐培育了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设计理念和价值体系的认知与尊重。这种跨文化素养的积淀,使他们在诠释中国故事时,既能精准把握中华文化的内涵,又能以国际化的叙事方式实现共情传播。

  再次,“课堂+实践”教学为讲好中国故事开辟多元路径。课堂教学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方式,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和严谨的教学管理,专业教师向学生传授设计理论、技巧和方法,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教师会结合中华文化蕴含的元素与特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化内涵,为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视觉设计作品奠定基础。此外,实践教学作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不可或缺的教学方式,通过与企业合作或参与实际项目等方式,能实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锻炼学生的实操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在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实践教学使学生能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和受众喜好,创作出符合实际需求的视觉设计作品。通过“课堂+实践”的教学方式,不仅为学生筑牢文化叙事根基,更驱动学生将之转化为符合当代传播语境的视觉叙事方式,最终培育出既能深挖文化矿藏、又懂国际传播规则的视觉叙事者。

  最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塑造上具有突出优势。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一般要求学生具有较强设计创意的综合表现能力,能够在平面、立体、空间、色彩、材质等多方面创新以展现设计能力。该专业不仅致力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更注重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凭借独到的视角和思维,创作出富有创新气息与感染力的视觉传达作品。同时,在教学中会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当中的价值与内涵,并结合现代技术,以新视角、新形式和新手段,实现中国传统元素的创新表达。这些作品在经过精心设计与包装后,凭借新颖的表达方式让中华文化故事和内涵得以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例如,在讲述十二生肖文化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传统与现代结合、东方与西方融合,设计出更加符合时代气息与国际审美标准的动物形象;如何通过解构和重构传统图案与色彩体系,使作品既保留传统文化特征又彰显现当代潮流感,并借助AI等新技术优化表达形式,使作品既能吸引跨文化受众,又能精准传递中华文化的时代价值。

湖北理工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中外合作)专业外教课

  面临的挑战

  虽然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也面临叙事方式单一、跨文化交际障碍、可借鉴案例不多等问题。

  首先,叙事方式不足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讲述中国故事时面临的挑战之一。由于专业设置、教师资源等原因,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相对浅薄,致使其创作出的作品无法反映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使受众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浮于表面。例如,中华文化中的道家思想、诗词书画中的象征意义与隐喻,对于一般中国学生而言本就难以透彻理解,更不用说缺乏中国历史文化常识的其他国家或文化背景的受众。

  其次,语言和文化差异导致的跨文化交际障碍也是一大挑战。一方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多为艺术类招生,学生的外语能力相对薄弱。另一方面,不同文化背景的设计者在思维方式和认知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使得跨文化背景下讲述中国故事变得艰难复杂。如在某次展览中,一件以《红楼梦》为主题的设计作品,因跨文化受众缺乏中华文化知识储备与古典文学背景知识,难以理解作品希望表达的精神内涵,这正是跨文化交际中认知不对称的典型体现。

  同样,在诸多国际设计比赛中,往往不乏包含中国元素的设计作品参赛,但由于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传播经验的欠缺,这些作品一般难以获得国际评委的青睐,导致参赛成绩不尽如人意。例如,有学生以中国精神图腾“龙”为主题创作海报设计,因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西方语境中,“龙”被视为邪恶的象征,与中华文化中的祥瑞寓意截然不同——最终导致作品未能获得认可。这正是跨文化传播中符号认知差异的典型例证。

  此外,学生因学习环境主要在国内,导致国际视野相对局限,较难准确把握国际市场环境与趋势,这在讲好中国故事上也形成制约。例如,部分创作者虽能娴熟运用中华文化元素,却难以通过视觉语言对其进行文化转译。因此,培养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专业人才,需要通过拓展其国际视野与增强文化适应力来突破这一障碍。

  最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可供借鉴的跨文化视觉传播案例较少,导致设计师在创作时缺乏参考依据,难以通过经验总结与教训反思在设计过程中全面考量潜在问题与障碍,从而制约了作品的国际传播效能提升。

学生参加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的获奖作品

  如何进一步发挥专业优势讲好中国故事

  基于视觉传达设计(中外合作)专业在跨文化叙事中的独特优势,笔者建议聚焦以下路径实现专业的高质量发展。

  其一,调整专业课程,加强案例化重构。

  优化课程体系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一方面,当前部分课程内容较陈旧,无法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另一方面,现有专业课程体系并非从讲好中国故事角度出发而设计,导致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建议增设类似“中国故事视觉转译”等核心课程,研究当前社会热点和流行的海外传播案例。例如,将2024年风靡全球的国产3A游戏大作《黑神话:悟空》作为教学案例,分析其如何将中国传统的经典文化作品《西游记》IP与现代游戏技术结合,塑造出特色鲜明且兼容东西方审美的角色形象。该团队运用先进图形处理技术,将现实中的经典场景与文物进行虚拟重构,创造出突破传统视觉表现力的画面与场景。这些技术手段配合跌宕的叙事,使全球玩家得以沉浸式感受中华文化的精髓。通过此类专门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符号-游戏化叙事-次世代视觉呈现”的创作方法论,实现知行合一。

  其二,拥抱新技术,探索新型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DeepSeek、ChatGPT、元宇宙等前沿技术融入专业教学,探索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型教学模式。例如,某院校在其合作办学项目中开设“数字文化遗产创新设计”课程,深度融合敦煌壁画数字化修复技术与AI生成艺术,让学生运用深度学习算法对残缺壁画进行智能补全,并结合元宇宙技术打造沉浸式敦煌文化体验空间。这一课程模式值得借鉴,如可同步建设“AIGC中国故事工坊”,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设计内容生产。以票房火爆的国产电影《哪吒2》为例,解析电影制作团队如何将传统神话IP与数字艺术深度融合,以及依托AI数字孪生技术实现角色高精度建模、实时渲染与智能交互,将影片创作过程中的经验及所使用的三维特效制作软件等转化为教学资源,指导学生通过前沿工具的实践,提升作品的设计水准与创作表现力。

  其三,重视中外文化交流与融合,构建“双向转译”的国际化叙事体系。

  做好本土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与国际化转译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必由之路。在全球化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坚持将“双向转译”作为核心策略,既立足于本土文化基因,深入挖掘本土文化中的优秀资源,选取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特色文化,又接轨国际、融合国际设计语言进行表达,形成跨文化传播的有效路径。

  例如,《哪吒2》在传统哪吒故事的基础上进行现代化的解读与构建,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国际叙事方式进行融合,深度挖掘本土文化并实现国际化转译。影片通过“灵珠”与“魔丸”的二元对立重构了传统神话故事,不仅使故事情节更富有张力,也为传统角色赋予更复杂丰富的内涵。传统故事中的正义形象被塑造成生而为魔却心怀大善的叛逆者,使其性格善恶交织,人物形象复杂多维。同时,影片将道家“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哲学思想转化为“反抗宿命”的普世主题,这种转译让国内外观众能够跨越文化鸿沟,对主人公反抗命运和超越自我产生共鸣。

  此外,影片充满艺术美感的视觉画面令人印象深刻,无论是细腻的水墨风格背景,还是栩栩如生的角色形象,都彰显了制作团队在视觉呈现上的匠心独运。影片打造出的既具有浓郁中国风又契合国际审美风尚的视觉效果,成为助力这部国产电影实现文化“走出去”并在全球范围火爆出圈的重要因素。

  其四,汲取传统文化精髓,创新表达方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文化积淀,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源泉。因此,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不断探索将中华文化融入设计实践的策略。

  首先,要寻找合适的素材。深入挖掘中华文化中的代表性元素,如传统建筑形式、传统美学观念、传统哲学思想、国画色彩与造型等;选取具有广泛影响力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创作母题,如传世书画、经典神话、文学名著和文史典籍等,都可以成为创作素材。其次,发挥专业优势,将传统经典进行视觉转译,从而实现传统经典的视觉化推广。同时,设计者应向传统文化取经,学习借鉴传统文化当中独特的美学范式和表现手法,如书法的笔法墨韵、绘画的色彩搭配、剪纸的纹样构造等,将传统文化的形和神与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相融,既守护了传统文化的“根”,又长出了现代审美的“芽”。在让传统经典焕发新生机的同时,也推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创新和发展,助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为了更好地探索讲好中国故事的新途径,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必须坚持立足本土文化,深挖传统,通过现代化的新技术与手段,不断更新设计理念,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将中华文化与现代艺术、国际化设计理念、先进的科学技术等紧密结合,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视觉传达设计作品。(作者陈明系湖北理工学院国际学院讲师,周世稳系湖北理工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中外合作]专业本科生。本文为2022年湖北理工学院校级科研项目青年项目“国际中文教育视角下的留学生汉字习得问题研究”[22xjr05Q];2023年湖北理工学院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一般项目“E路童行,筑梦丝路”研究成果。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责任编辑:施惠文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