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原创 > 正文
2025年5期|教育的未来在这里:中国做对了什么
发布时间: 来源: 神州学人(2025年第5期)

  鲁赫玛·贾米尔(Ruhma Jamil),来自巴基斯坦,目前在中国西南大学攻读国际关系史博士学位,“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获得者。个人研究重点为全球治理、美中巴关系和多边外交,致力于跨文化对话,并将教育视为增进互信的重要桥梁。

鲁赫玛·贾米尔

  是什么让中国成为国际学生出国留学的首选之一?是世界一流的大学、研究机会,还是多元的文化接触?我在中国的经历帮助我找到了答案。

  我叫鲁赫玛·贾米尔(Ruhma Jamil),目前在重庆的西南大学国际关系史专业攻读博士学位。2023年9月,作为一名留学生第一次来到中国时,我既兴奋又紧张。然而,当我深入了解和感受中国的教育体系后,我很快意识到其严谨的学术环境和多样化的成长机会如何将我塑造成一名具有全球视野的思想者。

  竭尽全力保障学生学术成长

  在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我亲身感受到中国政府和高校对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的全方位支持。

  首先,我攻读博士学位获得了“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的支持。这使我能更专注于学习。同时,学校还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兼职工作的机会,例如咖啡店和图书馆助理工作。这也为许多学生提供了额外支持。其次,中国教育体系对博士生的要求较高,我需要在SSCI国际期刊发表两篇论文,并通过汉语水平考试(HSK)三级。尽管一开始有些困难,但我逐渐认识到这些要求对我未来发展很有帮助。一方面,我可以提高语言能力,为在中国、巴基斯坦及其他使用中文地区的职业发展奠定就业优势。另一方面,可以推动我的学术成果获得全球认可。这些不仅丰富了我的阅历,也为我未来的学术合作与职业发展创造了机会。

  同样,对于中国学生,我看到大学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学术交流机会。学校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开展教育合作,在我第一年的课程学习结束后,我的中国同学通过学校的教育交流计划前往希腊,他们将在那里完成一年的硕士学业。这似乎是让中国学生探求其他国家知识和文化的绝佳方法,他们也有机会用不同的语言进行学术交流。

  中国的教育体系还会为学生提供参加各级各类研讨会和国际会议的机会。这大大拓宽了学生与领域内高级研究人员和学者互动的渠道,有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和人际网络的形成。我作为参与者,曾参加过“第五届中国美国史青年学者论坛”。在那里,我有机会和不同大学的教授进行交流。第一学年的另一个重要活动,是参加“第七届全国古希腊罗马哲学研讨会暨2024年中希哲学互鉴国际学术论坛”。这是一次非常宝贵的经历。因为我能与不同国家的学生特别是中国和希腊的学生一起工作。

  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我发现,中国的教育体系为每位学生的学术成长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全方位支持,同时也为中国的科研创新培养了一支稳定可靠的人才队伍。

  重点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来到中国后,我发现,中国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学校格外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西南大学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舒适度和日程安排从给定的名单中选择心理健康顾问。在此基础上,学校每月还会安排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研讨会和活动,确保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我一直不太重视心理健康,认为花费大量时间来了解自己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没有必要。但来到中国后我意识到,一个心理健康、有着健全人格的人才能走得更远。

  在西南大学求学期间,学校总是通过各种方式,激发我的积极情绪和自我意识来帮助我渡过各种难关。现在想来,我非常感激学校在促进我们留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因为,有了这些无微不至的关怀,才使我们始终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

  格外注重营造积极友好的学术氛围

  我的专业教学语言是英语,因此,一开始在学习方面我没有遇到严重的语言障碍。在以英语授课的中国古代史和中国哲学课程中,中国学生有时会出现理解困难的情况。令人惊讶的是,他们从不要求老师的特别关注,而是使用翻译工具并自学英语词汇来解决问题,他们表现出对学习第二语言和接受相关教育训练的极大热情。这种学术氛围对我产生了积极影响,使我在学业遇到困难时会加倍努力。

  然而,当我开始上中文课程的时候,语言还是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当时,我甚至因为学习中文所面临的困难而认为自己无法完成学业。不过,后来身边很多同学都向我施以援手,让我以比较好的成绩顺利完成了这门课程的学习。这极大增强了我的信心。于是,我开始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中文学习。我身边的人从没让我失望,他们都以最大的努力支持我、帮助我。这体现了中国的团队合作文化和相互支持的氛围。在我自己的国家,每个人似乎都在参加一场比赛,很少将时间和精力用在别人身上,他们可能认为这样会导致自己的失败。而在中国,我拥有支持我的朋友圈。所以,从这以后,我对待身边人也变得更加积极了。

作者(站立者右四)参加赴宜宾实地考察活动

  在这里,多元文化可以自由地交流碰撞

  攻读博士学位的第一年,我接触到一些人生中第一次学习的科目,如中国古代史、中国哲学和中文课程。学习这些课程很有趣,中国古代史老师安排我们参观了北碚博物馆,让我了解到我所在的地方发生过的历史事件。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让我学习了历史学科的理论知识,而且让我们有机会走进历史、观察历史。

  在中国哲学课上,老师不仅跟我们分享了中国的哲学思想阴阳学说,还鼓励我们分享自己的看法和各自国家的哲学思想,并在我们出现知识错误时纠正我们。在这堂课上,一切都是基于学术的理性讨论,不涉及任何个人感情。这堂课启发了我之前从未考虑过的很多事情。阴阳学说激发了我对生活中一切事物的探索热情。我开始在许多事情上尝试着运用中国哲学思想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西南大学是一所充满活力的校园。学校平时不仅会组织各种文化活动,促进不同国家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还会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各种历史遗迹、科技园区和乡村发展项目。这些实践活动大大丰富了我们的学习体验。通过丰富的学术交流、文化体验和沉浸式学习的生态系统,中国高校创造了一个包容性强的环境,让国际学生得以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获得延续终身的跨文化联结。 

  在第二学年,我通过两次实地考察活动,探索重庆和四川地区的传统文化习俗和当代的发展进步。其中,在宜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丘陵农业公园的实地考察是我观察中国各领域发展的绝佳机会。我参加了主题为“科普惠城乡·创新谱新章”的活动,参观了多个科技企业的展位,了解他们的产品和服务。

  西南大学还为国际学生提供丰富的参与志愿活动的机会。例如,我在2024学年新生注册期间担任了志愿者,帮助学生办理入学手续。在这里,我能够为中文不熟练的学生提供一切支持,轻松地用英语帮助他们解决难题。

  中国高校有优秀的师资和现代化的设施

  在学习期间,我上过不同教授的课,他们每个人都是各自领域的专家。这段时间我的最大收获,是与何芳老师一起度过的时光。她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获得了博士学位。我最喜欢她的课,是因为她也曾以一名国际学生的身份到美国留学,因此更了解跨文化交流中遇到的语言障碍和文化冲击。她总是帮助我对比中国文化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乐于接受任何不带偏见的讨论。很多时候,如果遇到她不了解的其他国家的文化,她会请学生分享对自己国家的见解,并饶有兴趣地倾听,这种态度始终影响着我。

  中国高校的设施现代化程度很高。在校园里,即使是一些相当基础的设施,比如图书馆为学生提供的自助复印机和打印机,使用起来都非常便捷。在巴基斯坦,我们通常需要排队等很长时间才能获得这些服务。此外,所有教室都配备了现代技术和一些小工具。我认为,我国的课堂与中国的课堂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学生使用的学习工具。在我的国家,学生上课时仍然主要靠纸和笔记下一切。而在中国,我观察到很多学生在使用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虽然是件小事,但从长远来看,教育数字化会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实现教育的革命性变化。(作者于西南大学攻读国际关系史博士学位。指导教师: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伟宏副教授。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责任编辑:施惠文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