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文明交流日益深化的今天,《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与“加强‘留学中国’品牌和能力建设”,不仅彰显了中国为全球教育治理贡献东方智慧的担当,更蕴含着通过教育合作推动人类文明互鉴的深远考量。
中国教育对外开放正从“数量型开放”转向“制度型开放”。教育部实施的“留学中国计划”,通过建立来华留学质量认证体系、优化奖学金分配机制,推动国际教育服务标准化。数据显示,2020-2021学年,我国在册国际学生来自195个国家和地区,学历生占比达76%。2023年本科院校中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来华留学生占留学生总数的60%。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也加大了对留学生的吸引力,特别是中国高校在QS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排名中连续5年保持上升态势,教育对外开放与产业转型升级形成战略共振,这种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耦合,不仅培育出理解中国发展逻辑的知华人才,也使中国成为培养国际产业领军人才的重要教育中心。
当巴基斯坦籍留学生用流利的中文讲述“中巴经济走廊”的故事,当非洲青年学者在《科学》杂志发表中医药研究成果,这种文化解码能力彰显出留学教育的深层价值,让国际学生充分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底层逻辑。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留学中国”品牌的打造已超越单纯的教育交流,通过展现中国道路、传播中国智慧,让更多国际人才带着对中国经验的深刻理解走向世界。在全球文明对话与教育变革交织的新时代,中国教育对外开放从“知识输出”到“文明叙事”的转变,赋予了更深厚的文明意蕴,中国教育正在创造一种新型国际教育范式——以文化为桥,以教育为媒,在世界文明的星空中点亮东方智慧。
高校正在成为文明对话的“第三空间”,文明互鉴需要超越符号传播的表层逻辑。中外学生对《论语》与《理想国》的对比研讨,留学生用母语向世界讲解莫高窟艺术,将“桑基鱼塘”传统农业智慧纳入非洲热带农业技术培训,这种将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结合的教育实践超越了传统语言教学的局限,构建起“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教育共同体。在教育领域的“新丝绸之路”上,既有兵马俑的陶土与硅谷的芯片对话,也有苏州园林的借景美学与巴黎圣母院的玫瑰花窗共鸣。当72个国家的留学生共同演绎京剧《哈姆雷特》,当量子计算实验室里不同肤色的青年学者用《易经》推演算法,这种文明交融便迸发出无穷的创造力。
历史上的教育强国从来都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而是以文化自信去回应“文明冲突论”的偏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不仅是文明共处的哲学,更是教育开放的实践指南。当埃及青年在景德镇陶瓷作坊用阿拉伯纹样重塑青花瓷,当阿根廷医学生在中医药大学用《黄帝内经》理论优化现代诊疗方案,这些跨文化实践正重构着“留学中国”的叙事逻辑,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感知正经历从“他者想象”到“主体实践”的转变。透过留学生的多元视角,中国教育的开放实践展现出文化认知从猎奇式观摩转向创造性转化、知识传播从单向输出升级为双向赋能、文明对话从理念倡导落地为机制化合作。以文明互鉴为内核的“留学中国”,将为教育强国建设注入活水,汇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广阔海洋之中。(作者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埃德加·斯诺研究中心主任)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